公司有个小竹园,一颗颗竹子笔直生长,地上的竹根一片连着一片,显示着良好的生命力。
竹园里一年四季都是郁郁葱葱,给灰色的CUB建筑增亮了不少。然而新的CUB就要开工建设,这片竹园也将被开垦,想想心里都有点舍不得。
就在为要失去竹园而痛心,忽然发现部门的同事却像竹子一般清新脱俗。
昨天下班前,又有一名同事走进我的小隔间,说到:“部长,有空吗?”这是这个月的第三位来访者。
"部长,我想得到你的帮助。"来访者落座后说到。
我示意来访者说明缘由。来访者说,作为一个后知后觉者,现在意识到了温水煮青蛙的严重性,想做些改变,却不知何处开始?作为一名老员工,他入职挺早的。我和他一起回忆了入职以来大家的变化,分析、总结了几个抓住机会、跳槽后实现理想的案例。由此归纳出一个道理:由内而外的改变是前行路上动力的源泉。
在我的心里,把他的困境定义为"节点成长痛"。理顺了,职场生涯节节高;理不顺,埋没在竹林里等待枯萎。
俗话讲:“芝麻开花节节高。”其实,竹子的节点更能代表着成长。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只有经历过一个个节点的磨砺,我们才能不断成长,像竹子一样节节高升。一个成功人士,一定会如数家珍说出自己成长路上的那些坎,那些坎如同竹子的节点,记载着成长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面对"节点成长痛",我们首先要允许自己成长。只有自己要成长,自己的努力和外部的帮助才会让自己成长得最快。其次是要接受别人的成长。不要嫉妒他人,要和他人一起加油、一起成长。
看到部门里的老竹子,一个个清新脱俗,不再沉寂在竹林里,为了今后更好的人生而蓄势待发,我心里十分的开心。
写到这儿,不禁想起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当年王阳明为了成为圣人,苦读朱熹理学的大作。朱熹说:"格物致知"。王阳明为了弄明白这道理,就邀请他朋友一起格竹子。王阳明和朋友一起面对竹林的竹子,死死地盯着看。这就样格了七天七夜,人倒下了,却什么道理也没搞明白。由此之后,王阳明认定朱熹"格物致知"有问题,从而开始了自己王阳明心学的开创。
如果阳明先生还健在,我一定会向他请教这格竹子的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