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观自在·文化 | 中华传统民俗礼仪:古人怎么结婚?(一)

观自在·文化 | 中华传统民俗礼仪:古人怎么结婚?(一)

作者: 莫黑白灰 | 来源:发表于2019-08-13 13:31 被阅读0次

【原文首发工号:黑公馆 】 作者:莫黑

说起婚姻,现在我们对婚姻的看法是“束缚、失去自我、压力”。

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婚姻都是一种文化活动。

往大了说,它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繁衍,往小了说,也关系到社会未来的发展。

在美国社会,20来岁的年轻人未婚生子很常见;

美国的娱乐圈里,女明星就算给男方生了3孩子,与孩子的父亲也只是男女朋友关系。

这种西方观念虽然越来越普遍,不管这种观念怎样影响我们:结婚生子,始终是每个中国人人生中必经的一件大事。

虽然在北上广这样的发达城市,不买房,不摆酒的裸婚风行,但身边有朋友结婚在北京请不起酒,也要回老家摆一桌子大宴宾客。

为的是向周围的朋友、同事、长辈甚至是全社会宣告一个合法合情的家庭诞生。

一个人的身份会在结婚后的那一刻改变,不仅意味着背负一个家庭的责任。

也意味着,你从一个自由的社会人,变成一个有担当、凡事需要为家庭,以大局为虑的家长

在封建社会,儒家文化非常看重家庭和社会二者的关系,甚至超越了个人。

既然婚姻礼仪不仅是个人新身份的宣告,还对社会那么重要,那么古代婚姻是如何产生的?

这一套系列文章将与你探讨:

古人是怎样结婚的?

 

我会为你从婚姻礼仪的开始:说亲讲到婚姻礼仪的结束:回门。

- 

婚姻最初的由来和发展

 

“婚姻”二字最初写作“昏因”。

《说文·女部》中说“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

 古代婚姻指男女嫁娶之事,于黄昏之时,男方行迎娶之礼,女方因男方而来,成为妇人,所以称“昏因”。

这里插一句,在古代,无论文字还是口语,都没有形容女子的专用词。

直到民国前,古代文人一直用“汝”代称(多义),鲁迅和一众文人没少为这事吵过架,最后无果。

只能在文章中以“伊”代她,而“她”的出现,正是参考了婚姻二字的由来,民国后的女性终于有了自己的形容,可见女性地位提升的有多么不容易。

古人最初是没有婚姻之礼的,人们只是群居相处。

《列子·汤问》说:“男女杂游,不媒不聘。”

一个屋子,不论男女老少睡一地,大家都不知道谁是谁,两性结合非常随便,不讲辈分,不论血缘。

生物学上关于两性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二态性

二态性指的是两性之间的体型差异程度。差别高的就是二态性高,反之则低。

拿大猩猩举例,大猩猩的交配方式是后宫制:通过争斗,战胜了体型强大的对手,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性资源,传下更多强壮的后代,这种猩猩的二态性就会越来越强壮。

进化到人类后,人类先祖传下后代的办法是杂交制,一个群体中,男女混居,交流频繁。

杂交制有个缺点,大多数出生的孩子都不知道父亲是谁,就连母亲也不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

最后为了部落利益,分清楚谁是谁,人类开始实行配给制,孩子知道自己父亲是谁,父亲在家庭中就有了力量。

直到出现最早的婚姻形式——血缘婚,同一个氏族排斥不同辈分结婚,但允许同辈有婚姻关系。

说简单些,爷爷不可以跟孙女结婚,但是哥哥可以跟妹妹结婚,姐姐可以跟弟弟结婚。

中国人的祖先伏羲和夏娃就是一对兄妹夫妻,在古埃及,法老托勒密十三世就跟自己的姐姐埃及艳后克丽奥佩拉结婚。

但到了亚血缘婚时代,本氏族的兄弟姐妹就不能通婚了,他们必须从其他氏族中寻找配偶。

对方也是如此,就形成了共夫共妻现象,但在这个时代的人,只知道自己母亲是谁,但对于自己的父亲仍然是模糊的。

在我国山区,许多村子都以姓命名,通常一个村子里都是同姓。

封建社会宗族体系庞大,只有地位低微的宗族旁支成员才会与同姓村毗邻的异姓村结婚。

异性村通常是因为战乱迁居本地的外来人组成,直到解放前,同姓村对异姓的外乡人仍然是很排斥的。

直到进入对偶婚,才逐渐接近现代一男一女组成配偶的婚姻形式。

特点是:不同氏族的成年的一男一女组成婚配关系,以女子为中心,其婚姻关系不稳固,时间或长或短。

对偶婚关系出现,在封建历史上形成短暂的母系氏族,类似北欧维京社会“母凭子贵”的生殖观念。

由于关系不稳固,男人仍可多妻,但必须有一个主妻。女人也可以多夫,但必有一个主夫。

对偶婚可以说是现代婚姻形式的前身。

从发展形式来看,配偶的不断固定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男女杂交、乱婚会导致个体智力、体质低下,生命力脆弱以至于种族失败的弊端。

所以古人最终才制定了婚嫁礼仪,来规范男女结合。

《礼记·曲礼》曰:“夫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别于禽兽。”

麀(you)聚:指的是父子共一母麀,比喻乱伦秽行。

婚礼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从行为上区别人与兽。

- 2 -

婚礼为什么那么重要?

婚礼实际上是把两性相交这种私事,用礼法加以约束。

我们在前面提到,儒家给婚礼赋予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古人从观念上认为:男性与女性是社会阴阳两级,阴阳必须调和,因为婚姻是繁衍亿万人类的根源。

在古代,一个人就代表着一份生产力。一个家庭生产力越多,家族就越有机会壮大,多一个人意味着多一份和别人竞争的机会。

这个观念深深影响着道家。在古代,道士是可以结婚的,但妻子必须住在山下。

春秋时鲁国就有个道学先生,每回和他老婆过生活的时候,都坚持自己制定好的标准套路:插三下,然后收功走人。

用他自己的话说,只冲三次,不能多冲。

他还有说法:这第一冲,是为人伦。

第二冲,是为国家。

第三冲,是为繁衍子孙。

人啊,有这三冲就够用了,再多冲就是淫邪不正经!哪怕是对自己的老婆也不行!

尽管“三冲先生”很有可能是个笑话,可见在古代,连修道者都非常看重人伦和子孙关系。

《周易·序卦传》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古人认为,社会、天地、人伦都是从一男一女的婚姻关系中派生出来的,这种观念是与自然界阴阳调和化生四时以及和万物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封建社会中,男子成年后,父母家族就会积极为其娶妻。

除非家境特别穷苦,“先成家”永远是使夫妻结合才是成功的基石,而“立业”后的万世,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 3 -

古代婚姻礼仪的过程

旧时的婚姻大礼最早源于西周时期的“三书六礼”,其后各朝代的婚姻形式都受到它的影响。

古代家庭关系的稳定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和谐。

儒家认为一个人能将家庭治理的井井有条,就意味着这个人有治理国家的能力,所以特别受到人们的重视。

但男女双方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和形式才能合法的结婚。

在古代,你要想和别人结婚,必须按照《周礼》规定的具备三大条件才行。即:“一夫一妻”“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等满足三大条件后,你的婚礼还必须严格按照婚姻六礼的程序来,才能算是合法。

婚姻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仪节。

前五个是议定婚姻,最后一个才是正礼,“亲迎”是婚礼的核心。

 

你可能会说,在古代,结个婚那么多繁文缛节,层层嵌套,人都要累死。

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婚姻礼仪的核心是为了一层一层让人有个进入婚姻的心里准备,对自己身份转变有个习惯性的过程。

不然为什么自古以来那些穷的娶不起老婆的书生,最喜欢自荐枕席,免去繁文缛节,今晚就和你做了夫妻的狐妖女鬼呢?

人穷就应该多睡觉,做梦是最低成本的娱乐活动,毕竟梦里什么都有。

- 4 -

媒人一句话,决定你一生

 

在古代,你想要结婚,不能上大街看美女,看中谁,就娶谁回去做老婆。

那些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小姐们,被父亲兄长藏在院子里,就算你有透视眼,也被人团团围住,是美是丑,是好是孬,全凭媒婆一张嘴。

 

媒人的主要作用是议亲和保亲,议亲主要是看你家和女方家是不是“门当户对”。

 

穷书生娶相府小姐,卖油郎做驸马,那是戏本子里的事(等同于现在动画里流行的又穷又废的男主角有一群可爱的女孩子喜欢他)。

在古代,谈婚论嫁的时候,不看人品,看家底这一点跟倒是传承到了现代。

旧时结婚主要考虑的是:民族(汉族不嫁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不与汉族通婚)、社会地位(卖油郎跟卖花女结婚,相府小姐跟尚书公子结婚)、经济条件(高门大户可以低娶小家碧玉,小家碧玉不能下嫁委身做商人妇)、家庭人口组成情况(旧时,女方家哥哥多在男方家腰杆就硬,反之,男方姐姐多,女方受委屈的几率就大)、最后才考察结婚当事人的德、才、体、貌。

 

这里插一句:古时媒人也不太好做,首先需要嘴巴伶俐,懂看人脸色,情商高这些基本条件外,最受欢迎的媒人是那些福全之人。

什么是福全之人呢?就是父母健在,儿女双全,并且子女孝顺,各自组成幸福家庭,有孙子有孙女的人。

古人认为由这样的福全之人说的亲事,一定也会福厚双全,因此,很多福全之人往往“兼职”媒人的功能。

许多电视剧里,年轻男女的婚姻,有时候是被氏族内德高望重的长辈说成的,因此长辈也具有“媒人”的功能性。

要结婚的两方家庭经过媒婆介绍,并且同意后,就会写一张“门户帖”以示诚意。

门户帖”需要双方家庭用一红纸折子,写明宗亲三代名号,籍贯,官阶,民族,年龄,职业等个人简历。

由媒人传递,等两家分道了解后,双方家长亲自到对方家里,以串门形式相看,一般行动隐秘,不会惊动相亲当事人。

就算相亲当事人知道,也不能当做知道,要装作不知。

相亲人到女方家中,表面是看姑娘的衣服、鞋样、活计,而实际上看得是姑娘的长相,身材,腿脚

 

女方怎么看男方的呢?有时是两家相互约看戏,有时是两家互相约定去某个庙宇上香。

但都是由家长和挚友看,相亲的男方和女方是不能看的。

旧时,不到洞房花烛夜,揭开新人盖头时,是看不见新娘是胖是瘦,是美是丑的。

 

等到双方家长看定了,经过亲友的讨论,才能初步大体定夺。

这个时候就可以交换庚帖,庚帖上写着生辰八字(即出生年、月、日、时)。这时,男女两方的议婚活动才告一段落,下一步,就是要“卜婚”与“合婚”了。

 

- 最后要说 -

看到这里,你脑子大概对古人的婚姻由来有了关于轮廓的初步印象。

古人婚礼细节庞杂,具体礼仪我们要用一个系列才说的完。

本文文字量较多,如果你觉得看文字费时间,可以在喜马拉雅上搜索:莫黑白灰,收听语音版本。

下一篇文章,我们要继续探讨古人结婚婚姻六礼中的第一礼“纳采”和第二礼“问名”里的内涵和文化。

*参考资料* 漫话中华民俗丛书 《中华传统民俗礼仪》 王作楫著 气象出版 2015年1版

相关文章

  • 观自在·文化 | 中华传统民俗礼仪:古人怎么结婚?(一)

    【原文首发工号:黑公馆 】 作者:莫黑 说起婚姻,现在我们对婚姻的看法是“束缚、失去自我、压力”。 无论是现代还是...

  • 弓箭历史溯源浅谈——神话故事

    弓箭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极为丰富的内容,渗透在政治、经济、礼仪、教育、军事、民俗、...

  • 以‘礼’服人,彰显中华传统

    以‘礼’服人,彰显中华传统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进中华礼仪文化,学礼,懂礼,做个...

  • 重新正视和定位中华文化的本源层次内涵

    中华文化体学观0159:我以本体观重新为中华传统文化定位认为:它是上古人类宇宙文明的成果,这意思就是我们的文化有宇...

  • 神奇的针灸之旅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仅仅包括文字、语言、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医更是...

  • 【王珮瑜老师演讲 · 人生开学季】

    致敬王珮瑜老师 《人生开学季》 礼仪 · 教养 中华上下五千年, 传统文化永相传。 礼仪教养文化课, 国粹京...

  • 与“礼”相遇 好幸运

    中国是礼仪的国度,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人素以彬彬有礼而著称于世。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是几千年灿烂辉煌传统文化的重...

  •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就八个字: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华大一统的形成,这些其实是中华传统文化整体观的形成过程。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观是如何形成的呢?...

  • 藏在春节里的习俗

    八上语文第一单元主题是“民俗文化”。新课标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统...

  • 中华传统礼仪

    《说文》有云:“家,居也。”家庭,顾名思义,是人们居住的、生活的处所。这个处所,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亦包括精...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观自在·文化 | 中华传统民俗礼仪:古人怎么结婚?(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obv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