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法正的故事
朱玉林
人们知道《定军山》老黄忠刀劈夏侯这个戏。看完此戏,人都称赞老黄忠的勇武与智谋,这是三国的一段真实历史。其实,真正的出谋划策人是三国时右扶风眉(今宝鸡眉县)人法正。
法正字孝直,父名季谋,曾做司徒掾廷尉左监,法正幼际学,通儒学,有大志。东汉建安初年关中饥荒,他与同郡人孟达入蜀投刘璋,先做新都县令,后召进京任军议校尉。
此对他官小职微,不但不能发挥才能,还常遭人诽谤。他很苦闷,就与他的好友,在刘璋殿下任别驾的张松商量,他们共同认为刘璋昏庸,少才无能,难成大业。此时,张松刚从荆州见过有 是操回来,劝刘璋断绝曹操,与先主刘备联结,刘璋优虑无人去说合,张松便推举法正,法、张共同认为刘备有雄才大略,用其可成大业。
于是便计议好,让法正见到刘备后,在说明刘璋欲请刘刘备进益州,在帮助汉中张鲁对付曹操时,就告知有关益州的 情况,劝刘备趁刘璋昏庸懦弱又有张松做内应的机会最而不无取而代之。
这样,就可借四川天府之国的殷富、地势山川之险要,进一步发展壮大,成就帝业 。
果然,刘备高兴法正的谋划,答应按法正的计划办。
虽然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遭遇到刘璋殿下大臣郑度的阻挠 ,幸有法正从中旋,刘备最终胜利夺得益州。
东汉建安二十二年,曹操亲率大军取汉中,一举而胜张鲁。
在此有利的条件下,曹不借得胜之兵进取巴蜀,却留夏侯渊、张郃二将守汉中,自己北还汉中。
法正料定,这不是曹没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尚未看出进攻巴蜀的有利时机,而是其实力不足,被内部难以排解的困难逼迫而罢兵。
于是,他便建议刘备进军汉中,并对刘备说,就军力比,夏,张二人的实力和智慧都不及我们,如果我们及时发兵,必会胜利攻克。
除过从军事方面讲以外,他还从治方面对刘备说:如果我们夺得汉中,凭借汉中地沃水丰的条件,广拓农田、泛积粮草,砺兵秣马,充实国力,就可伺机西取凉州,东进雍州,远图长安,这样,何愁帝业不成。
刘备满意他的谋划,便与法正共同发兵,在建安二十四年,进军定军山。
在法正的部下,黄忠依仗山势击鼓进攻,大破曹军,斩夏侯渊于定军山下,一举而夺得汉中。
正在西北的曹操闻知此事,惊讶地说:“吾早知刘备不会有此计谋,必是他人所教也”。可见法正的谋略在当时是屈指可数的。
法正不仅辅佐刘备打了几次大胜仗,还诤谏他起用应该任用的人才,扩大蜀汉影响,取得人心。
刘备大军快进成都时,刘璋的蜀郡太守许靖准备开城投降。
此事虽然被刘璋发觉,却因刘璋自感危亡迫在眉睫而未惩处他,刘备也因刘璋献城纳军而不起用许靖。
法正对刘备说:“在世人中,有许多徒有虚名无其实。许靖就是一个,他虽如此,却颇有一些声名,被人为贤才,你始进成都,刚立国基,如不起用许靖,蜀人就会说你轻慢贤才,因而大失人心,对这样的人,你应该学习燕昭王请郭隗的故事。”
刘备深觉有理,即起用许靖。
法正对蜀汉王朝的建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先被封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后又升为尚书令,护军将军。
法正终年45岁,死后刘备为失去一个肱股之臣而痛哭流涕。
为追念其功绩,谥为翼侯,赐其子法邈为关内侯。
诸葛亮对法正的才学智谋非常赏识。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兴兵讨伐东吴,败归白帝城后,诸葛亮长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令东行,必不倾危矣!”
法正智谋奇高,心胸却过于狭窄。不但眦睚之怨必报,甚而随便杀戮毁已者。这,不能不说是这位大政治家的致命的弱点。
法正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分析判断形势,及时为决策者提供策划谋略,是智者成功的首要条件。对今天仍有借啥鈭价值。
对此,你有什么评论,请发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