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近代水稻发展始上,人们不乏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南袁北苗”——南有袁隆平,北有苗永增。这一南一北,两位同是1930年出生的同龄育种专家创造的不仅是他们人生的奇迹,更是我国稻米史上的奇迹篇章。的确,在我们这个人口大国中自古以来大米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主食。为此,我国对稻米的需求量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在“量”上解决了我们对稻米的需求,“寒地香稻之父”苗永增先生却在“质”上保证了我们对稻米品质的苛求。这一“量”一“质”恰恰解决了我们对“食”的欲望。
2015年10月16日,四季味道团队黑龙江绥化之行有幸拜访了86岁的我国香稻育种专家“寒地香稻之父”苗永增老先生——一位清瘦、矍铄、慈祥、健谈的老人。短暂的接触交往中使我们深刻感受到这位耄耋老人所信守的不仅是他的信念更是心系民生的豁达。他的人生就像一本创新史,没有停歇,没有句号,没有终点,有的是一份执着,一份坚守,一份永不熄灭的热情。
在与他的交谈中,他说的最多的就是“香稻育种”问题。逐字逐句,层层递进,条理清晰,从中不难看出他对这份事业的热爱程度以完全升级为生活的目标更或者是他人生存在的价值。耄耋之龄的苗永增老先生虽已满头斑白,但精神头儿却一点儿也不输给年轻人。与他交谈时你不用担心他的听力有什么问题,因为一个词“耳聪目明“在他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炯炯有神的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其中更平添着一份源于内心的自信;灵动中似乎能够捕捉到细微之处,这也恰恰折射出了科研工作的精细。
面对苗永增老先生,同行的同事问出了我们共同的一个小疑问:“苗先生,您脸上怎么这样有光泽,连一个老年斑都没长?我们能活到您这个岁数么,即使活到了,能有您这样硬朗的身体么?”苗永增老先生听后爽朗地笑了,微笑中饱含坚信地回答说:“吃香稻啊!”,在场的人听后都笑了。是啊,短短的几个字,道出的不仅仅是一份真谛,更是他对香稻的真挚情感。在30多年的香稻育种道路上,苗永增老先生每一餐吃的都是他自己的科研成果,他深知每一种香米的口感与营养价值,他是创造者更是第一个试吃者。每一份送入百姓餐桌的香米都已经过了他的严格考验。他笑谈:“每一种香稻品种的问世、推广都要对他自己负责,更要对全国亿万百姓负责。”
见到我们的时候苗永增老先生很是高兴。他笑说:“现在百姓的餐桌上缺的就是真正的绿色食材,“追溯古老的农耕文明”、“从农场到家庭”,这个理念很好,现在的中国人有钱了,但却吃不到安全的粮食,你们说这是进步了,还是后退了!你们的出发点很好,咱这黑寒土地种出来的大米品质是最上乘的。好好干,让更多的人吃到安全好品质的大米。”
拜访过程中,苗永增老先生亲自带领我们到他的试验田参观。走在试验田的小路上,出于担心,同事打算上前搀扶他,但被苗永增老先生微笑着拒绝了,笑说:“这里我每天都走很多遍,走的比你们都稳当着呢。”话音刚落,他就健步如飞地走在了前面。看到这里,我不禁暗自想“这老爷子的身体可真好啊!”
因为正值秋收时节,大规模的试验田放眼望去一片金黄,然而细看你会发现,每一块稻田也有着不同的差别,稻秆有高有矮、有黄有绿,错落无章。问其原因,才知道这些都是苗永增老先生这几年正在试验阶段的新品种。走出试验田,在路边上我们有了新的发现,有一片水稻居然种在了旱地上。看出我们疑惑的眼神,苗永增老先生笑着说:“这是他现在正在攻克的旱地水稻种植技术,也是目前他最大的奋斗目标。”看着苗永增老先生坚毅的目光,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看到这项技术的诞生。苗永增老先生的这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真的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不是简单的感慨,而是发自内心的敬佩。
短短的两天行程,不足以让我们深深地去探索苗老先生的人生轨迹,但这短短的两天时间却足可以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一个被誉为“寒地香稻之父”的老人是如何坚守在这份事业之中,对于这样的美誉更是授之无愧。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因为他的付出,他的成果,他的价值都是有目共睹。耄耋之龄,本是颐养天年的时候,而为培育寒地香稻奋斗了几十年的苗永增老先生却从未停歇过。做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内心对苗永增老先生的敬仰之情早已无以言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