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

作者: 琥珀ac | 来源:发表于2017-12-10 08:27 被阅读0次

    为什么只是逛逛,却不自觉买了许多东西?为什么我们明明不喜欢某人,却对他提出的要求无法拒绝?为什么同一句话,这个人说的我们就觉得有道理,换一个人说就觉得他瞎扯……

    这些背后都有深刻的心理学基础。美国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带我们揭秘这一切的原因。

                                          ①

    记得我在名鞋店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名鞋店订价是进价乘以2.5倍,牌子的名气越大,所乘的倍数越高,新品的倍数是最高的。

    有时碰上不好卖的款,就先大幅加价,再用“特价”的噱头,以原先的价格卖给那些喜欢打折的人。

    商家的这种手段屡见不鲜,我们却总是中招。人都是在“一分钱一分货”的教导中长大的,在生活中这条规则也一次次应验过。当我们对商品的质量无法判断时,价格贵等于东西好,成为我们的自动行为模式。

    自动行为模式在很多时候,它是最有效的行为方式,有时也是必要的。

    因为我们生活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中,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能力来辩识遇到的每件事,只能根据少数关键特征将事物分类,一碰到触发特征,就不假思索作出反应,比如贵就代表好。

    英国哲学家怀特黑德认为“文明的进步,就是人们在不假思索中可以做的事越来越多。”

                                      ②

    大约一年前,我的车子发动不了,我束手无策,这时候邻居走过来,帮我把车子发动起来,我说谢谢,他回答不客气。他离开时,我说:“要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

    过了一个多月,他来敲我的门,要求借用一下我的车,两小时就好,他自己车送去修理了。我不太想借,因为车子还很新,他又是毛头小伙,但我似乎无法拒绝,把车借给了他。结果我的车毁在他手上。

    这是互惠原理触发的不对等交换。亏欠感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只想尽快消除,所以给出去比获得的多。

    在超市,经常会遇到免费品尝某食物的机会,一旦尝过后,很多人会不好意思,多多少少买一些。

    保险人员上门推销时,常常会带小礼物,礼物的价格随上门次数增加而递增,这会让人不好意思拒绝他的保险。

    礼物让你产生亏欠感,以及随后而来的还债感,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只知索取,不懂回报的人,会受到社会制裁和嘲笑,我们想方设法避免成为忘恩负义的人,互惠原理就所向披靡。

    用互惠原理使他人依从要求行事,还有一种方法,比直接给人恩惠再索取回报的方式更微妙。那就是让步。

    先提出一个大要求,你拒绝后就再提个小要求,因为觉得对方让步了,根据互惠原理,你就会答应小要求。

    这种方法甚至小孩子都熟练掌握。小孩子要求买昂贵的玩具,你觉得没必要,拒绝了。他再提买价格低很多的,你是不是毫不犹豫答应他?

    那怎样使互惠原理不在我们身上发生作用呢?或许,抢先出手,不让请求者借用它的力量,我们便能避免跟互惠原理发生正面对峙。

    但一味拒绝并不是好方法,我们总会遇到确实慷慨的人,还有按互惠原理公平游戏、不利用它占便宜的人,不分青红皂白拒绝,会造成摩擦和孤立。

    另一种解决方案成功的把握更大。倘若别人的提议我们确实赞同,那就不妨接受它;倘若这一提议别有所图,那我们就置之不理。比方说,有人给了我们一个恩惠,我们大可以接受下来,同时认识到将来有回报他的义务。跟别人达成这样的协议,并不意味着这个人能通过互惠原理利用我们。相反,自从人类来到这个世界,公平地参加“义务信誉网”,就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好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影响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oem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