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747469/b334890639af92da.jpg)
大家好!
今天阅读熊逸老师的第四本作品《跟熊逸一起读唐诗》,这是一本唐诗赏析读本。
作者选取唐诗中的部分篇目,分成登高、怀古、羁旅、壮心、田园、聚散、思慕、感时、忧愤、隐逸等十个情绪和场景单元进行全新讲解,既勾勒唐诗世界的全景,也从社会风俗、典章制度、修辞艺术、文字音韵等角度,带你去看在通常的注本和赏析本里看不到的妙处,激发你对美的感悟,彻底爱上唐诗。
2、阅读难度:2颗星
这本书是熊逸特色的唐诗解读本,我一直以为自己读过,结果看了之后才发现自己并没有,熊逸的书籍都带有极强的个人属性,相当多的观点是来自于他本身的文学视角以及现代思辨。
这本唐诗解读,站的角度恰恰不是传统的角度,而是站在让拿得走、用得上的立场,把唐诗分成登高、怀古、壮心、羁旅、田园、聚散、思慕、感时、忧愤、隐逸等十个情绪和场景单元,然后勾选作者心目中最合适的唐诗,帮读者在绝大多数无言以对的词穷时刻,信手拈出一句唐诗,一时间茅塞顿开、酣畅淋漓。
3、精彩段落:
①现代人为什么还要读唐诗?
第一,唐诗能给你语言匮乏的人生场景提供最佳表达方案。
科技进步很快,但幸好人性进化很慢——你经历的登高、羁旅、欢聚、别离,你体验过的欣喜、惶恐、悲伤、豪迈,唐人也有。不一样的是,他们还有诗……
唐人的诗句,可以浇你胸中的块垒;自己说不出来的,让唐诗替你说。
第二,唐诗能提升你对美的感受力。
美在生活中无所不在,不分天南地北、古今中外。但一个人对它到底是视而不见,还是会敏锐捕捉,是只能过平庸的、惯性的生活,还是能够过上超卓的、审美的生活,则取决于他对美的感受力。
唐诗里岁月柔软,风物沛然。诗里有明月关山,有大漠孤烟。诗里还有寒来暑往——春日东风解冻,桃花灼灼;夏日雷雨阵阵,梅子金黄;秋日寒蝉鸣,白露降;冬日温淡酒,待归人……山川四季浩浩汤汤,足以激活现代人被工具理性、疯狂节奏折腾得麻木的神经。更重要的是,你也许会因此而发现生活中更多也更深刻的美。
第三,诗的趣味可以让你显得更高级。
所谓高级感,无论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总会站在实用性的反面。所以不难预见,当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就像万维钢老师说过的,名包和名表的光环褪色之后,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谈资比奢侈品更贵的时代。
②从杜甫《登高》读旅行的意义
杜甫的选择跟我们一样,一路喂马劈柴,周游齐赵大地(今天的河北、山东一带)。
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至少有两点。
第一点是摆脱旧环境带来的负面联想,因为在你受过伤的地方,一草一木都有可能让你触绪伤怀。
第二点是帮你摆脱工具意识,因为在熟悉的场景里,你看到的一切或多或少都会工具化。比如当你站在十字路口,随便看看或者哪怕不看,你都知道这一条路是通往公司的,要在什么时间坐车才能避开早晚高峰;另一条路是美食街,下班的时候可以来这里放松一下,填饱肚子。
那里即便也只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城市,没有任何优美的风景,也会让人产生审美的快感,因为陌生的环境总会拉开人和生活间的审美距离。
当站在新的十字路口,你并不知道每一条路通往何方,也并不急着赶路。这就意味着,这个路口对你来说并不是通往某个目标的工具。这样的话,就算走错了路你也不会生气,只会用悠然的心态欣赏街景。步子快一点或慢一点都无妨,因为没有了目标,就不需要执行力;而不需要执行力,当然就不需要苛刻的时间表。今天的很多人之所以把旅行搞得很疲倦,也不觉得有任何审美体验,就是因为不懂这个道理,没有在时间和空间上让自己和环境保持足够的审美距离。
最好的审美距离不但要“远”,还要“高”。即便没有出门旅行,只要登上你所在城市的制高点——也许是一座山,也许是一栋高楼,你就和现实生活拉开了审美距离。在俯瞰的视角下,一切熟悉的东西都变得陌生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是因为虽然所有的街道和房子没有发生任何实际的改变,但原有的空间关系突然消失了,你的新视角赋予了它们全新的空间关系。
以登高为主题的诗为我们拉开了双重的审美距离。反过来看,如果一个人既不登高甚至从不旅行,也缺乏对诗歌的感受力,那么他的嘴脸就容易显得俗气。从美学角度定义俗气,就是人和现实生活拉不开距离,一切所想所做都是工具化的。
③贾谊是怀才不遇的文化符号
贾谊的遭遇远比普通的怀才不遇让人心酸。是他的才华不够高吗?当然不是,如果汉文帝真的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就不会发生七国之乱。是他遇到了乱世,没法施展才华吗?也不是,他生活在文景之治时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几大盛世之一。是他遇到了昏君和奸臣吗?更不是,汉文帝是打造文景之治的有道明君,排挤贾谊的那些老臣没有一个是秦桧、魏忠贤那样的人,反而尽是开国功臣、国家栋梁。那么,这样一个有才华的人,又赶上了好的时代和赏识自己的明君,竟然还会怀才不遇,落得郁郁而终的下场,在古人眼里这大概就只能埋怨命运了。
贾谊很快成了一个极其特殊的文化符号,代表着被命运捉弄的怀才不遇者。那些在美好的、明君在上的时代里遭遇挫折的才子,经常会借着哀悼贾谊来哀悼自己的不幸。唐朝诗人刘长卿就是其中一个。
很多怀古诗都是这样,表面上怀的是古,实际上说的是今;表面上为古人鸣不平,实际上为自己鸣不平。最能引起诗人们共鸣的古人,除了贾谊,再没有第二位了。贾谊被贬长沙,在这里一住就是三年,这就是“三年谪宦此栖迟”的意思。长沙属于古代的楚地,诗句以“楚客”代指贾谊。贾谊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千秋万代一切怀才不遇的人共有的悲剧,所以才会不断有人惋惜他的遭遇,这就是“万古惟留楚客悲”的意思。
毕竟人生多艰,挫折总是难免。一个人跌落到人生的谷底,总需要找一个宣泄情绪的渠道。那么,让宣泄出来的负能量在诗歌的语言里升华,用诗歌的美感而不是既廉价又荒唐的心灵鸡汤来舒缓情绪,难道不是所有无可奈何的办法当中最高贵的一种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林语堂相信诗歌是中国人的宗教。
4、春幸启发:
语言和思维是高度同步的,我们用怎样的语言说话,就会用怎样的语言思考。
越是常用的、古老的汉字,意义越是含混多变,可以说古汉语是一门相当不精确的语言,正是这种模糊性使它可以传达丰富的言外之意。它不会精准地指向一个点,而是会框出一个范围。点的意义非此即彼,范围的意义却可以或此或彼。前者是算法的语言,泾渭分明,秩序井然;后者是意会的语言,大音希声,心有灵犀,常人往往顾此失彼。现代人学习唐诗,你可以仔细观察“平衡”当中的妙趣。
唐诗这种看上去没用的东西,也许会成为新的奢侈品。越是忙碌的人,越需要无声地告诉别人,我还有点闲情逸致。读点别人不那么熟悉的唐诗,对于你来说,完全可以成为一种接受范围更广,也更高级的“炫耀性消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