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度写作营第19篇1732字,累计26727字)
邻居的孩子马上2岁了,准确送孩子去国际幼儿园小班。
据说这个幼儿园小班里都是1.5岁-2岁的孩子,因此她认为这样更有利于孩子学习秩序、和别人交流、观察、创造力等。
但是邻居又很担心孩子太小,是不是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建立。因为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容易焦虑的人,平常感觉孩子也很敏感,而且一直很喜欢有大人陪着。
目前孩子去早教中心,还都会由她们陪伴他一起上课。而且陪伴者只能是她或者姥姥,因为平常她们就陪伴孩子比较多。
爸爸因为工作较忙,平常陪伴比较少,早教课陪上课,孩子都会哭闹,无奈只能是妈妈和姥姥陪。
所以妈妈担心,2岁的孩子送幼儿园会不会太早,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建立,或者对孩子造成一些创伤。
其实邻居的担心是很正常的,因为父母都会关心孩子健康成长,但是这种担心也是没有必要的。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儿童早期安全感发展的问题。
儿童早期获得的安全感,其实就是对世界、对人间的基本信任。
儿童必须怀有这样的信念:“世界是可靠的,生活是美好的,父母(以及他人)是可信赖的。”才能获得生存的动力、勇气和毅力。
儿童最初的安全感来自于养育者(主要是母亲),因此母亲对孩子需求的反应必须是及时的、可靠的、始终如一的、预料当中的,这样儿童才能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可靠的、善良的,同时儿童也在自我规范当中建立起对自己的基本信任。
对母亲建立了这种基本信任之后,就开始与其他家庭成员同样建立这种基本的信任,再到与其他的陌生人建立这种基本的信任,这是一个渐变发展的过程。
一个人只有建立了这种基本的信任,他才会感觉这个世界是安全的,才有利于发展出健康的、安全的依恋关系。
第二,让我们来看看儿童早期安全依恋关系发展的问题
儿童早期发展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依恋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婴儿早期社会生活的主要成就。
这种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发展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0-2个月,无论是母亲还是面带微笑的陌生推销员,孩子都会给予相同的反应,这个时期儿童的依恋关系还没有开始发展。
第二阶段,3-7个月,孩子能识别熟悉的人,但是还没有发展出真正的依恋,因此对母亲的离开并没有强烈的反应。
第三阶段,8个月到2岁,孩子对妈妈的离开会有强烈的反应,比如哭闹。这个时期爸爸一定也要花更多的时间参与照料孩子,这样爸爸才能够顺利的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这个阶段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有更多的机会与祖辈、其他的家庭成员及比较亲近的朋友接触,建立更加广泛的、安全的依恋关系。
我邻居家孩子在这个阶段由于与爸爸的依恋关系发展的还不是很顺利,因此还需要孩子与爸爸有更多的接触时间,建立与爸爸的情感联结,即安全的依恋关系。
第四阶段,2岁以后,如果前三个阶段孩子的安全依恋关系发展的顺利,进入幼儿园就是非常顺利的事情,如果发展的不顺利,就是孩子只愿意与母亲、父母或者几个少数的家人接触,那么孩子入园的初期还是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哭闹现象。
另外,依恋关系本身是一种是双向的情感联结,就是说孩子依恋父母或其他养育人,而同时父母及其他养育人也同样会依恋孩子,妈妈对孩子的依恋同样也会加剧孩子对妈妈的依恋,因此如果孩子仅仅与少数几个家庭成员建立了依恋关系,就不利于孩子发展出更加广泛的、安全的依恋关系。
而我邻居又是一个很焦虑的人,因此孩子的敏感是与她的情绪状态有直接关系的,就是说我邻居的焦虑情绪会传染给了孩子,而且孩子一旦接收到这种焦虑的情绪,因此也会产生了焦虑情绪,具体的行为表现就是敏感,看起来像是缺乏安全感。
第三,让我们再看看儿童的入园年龄问题。
我的工作经验和国外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孩子两岁完全可以送幼儿园照看,其实国外很多家庭通常都是在孩子一岁左右的时候就开始送日托班。
我国也在八十年代前,许多不到一岁的孩子都被送到单位自己办的托儿所,有的甚至是长托(一周时间白天晚上都在幼儿园度过,只有周日才与父母团聚)。
当然很多家长有时候会担心孩子太小,在幼儿园是否会受到伤害(因为个别幼儿园有虐童现象发生)。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大可不必担心,即便个别孩子在幼儿园受到伤害,大多数情况不是因为孩子年龄小被送到幼儿园才受到的伤害,更多的伤害应该是与幼儿园采取了不适宜孩子的照料方式而产生的。
因此找一家值得信任、育儿理念也比较好、幼教老师相对比较专业的幼儿园还是很有必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