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不要急,我以自身的经历告诉你,整理好自己再出发,结果只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写在高考前
转眼明天就是高考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或者80、90往后这一代人来说,高考几乎是要必经的路,我今天已经离开校园9年了,距离高考更是有13年了,回顾自己经历的事情犹如发生在昨天。人其实就是这么奇怪,对于美好的事情其实并不如吃苦的经历深刻,并且多数情况下,我们回忆那段苦日子的经历,是充满着愉悦的忧伤的感觉,总是能够说的声情并茂,感触满怀,其实真正回到那个年代的某一个瞬间也不过是平淡而朴实的自己,付出了自己并没有值得多么大肆歌颂的时光,往前来说是这样,往后来说,其实也是如此。平淡,那种朴实的、身心合一的、回归自我的平淡。
出身与落差,天生敏感
记得那是2003年,那一年我读高一,从乡镇初中迈入县城高中读书,一切既新鲜而陌生。那一年哥哥不在了,愚人节也不在了,那一年萨达姆出了点事情,然后他就没有然后了。那一年房东老板娘依然每天会催着我们准时去她家食堂吃饭(租房的附件硬性条件,比家人还会准时准点的点名),可能是一直以来的特点,新的学习环境给我带来了某种不适应,那一年期中考试我竟然从入学的二十二名(和我生日竟然一模一样)落到了全班三十多名,那种落差结合死农村出身背景让我背负了沉重的思想压力。
那种刻苦铭心很难再有
记得那时候母亲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到了省城姐姐租房附近的超市门口摆起了小地摊,售卖自己手工做的炸红薯丸子(红薯、面粉、菜籽油这些原材料都是自家地里种的,纯手工制作)。每次我每周五下午放学后都会乘车从县城赶到省城和母亲、姐姐团聚(高中那三年充实而幸福,重要是那种一家人在一起的安全感,觉得只要在一起努力就会有希望),和往常一样我带着成绩单赶往省城,不一样的是我觉得那天的天黑的特别早,可能是临近深秋。等我到了之后天已经几乎黑尽,路灯已然亮起,回到出租房,放下书包沿着羊肠的城中村小路去超市门口找母亲。当时的心情总的来说因为成绩考的不好,感觉蛮沉重,多半也是种自责,怕无法面对。但那一路走的感觉很漫长,加上路面坑洼有水,深一脚浅一脚就这么踩过去,到了超市门口,我打量着母亲的位置,发现她蹲坐在靠近马路边的小摊边上,不善言辞却又不得不吆喝自己的东西,加上临近深秋夜晚的冷风就这么吹着她的头发,来往的人群似乎并不是太在意这个女人口中念叨些什么,我驻足了好几分钟,不由得泪流满面(时隔多少年以后,我很难也很少再有过这种感觉),几次想控制自己,却发现越控制越是自不可支。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我擦干眼泪,往母亲的方向走去,见面第一句话“俺妈,回去吧,这里太冷了”,泪水又来了,母亲似乎看出什么了,就说“哭什么呀,饿了吧,走,咱们回去做饭,这个点了也不好卖了”。
整理好内心才是最重要的,不盲从不慌乱,一步步来
星期日的晚上回到县城学校的出租屋内,那晚没有去上自习,我哭了很久,夹杂着自责、痛心,暗暗发誓努力学习。多数人看到这里应该会认为我会像励志文章中那样从此各种补习、认真听课、请教老师同学、通宵达旦等等,其实说对了一半,确实从此认真发奋。但是真正改变的是心里变了,这种变化的自我感受应该是这样:从跟从的所谓努力变成了别人不重要,做好自己就好;从别人一个聊天的话题我会跟着半懂式的也能掺和的聊上半天变成多听多想,不跟从,重要的心里记下来,不重要的主动放弃。可以这么说那以后突然觉得很轻松,我能感受到自己脚步都变得很轻盈,自己更 接地气了:穿的差一些也不觉得丢人,吃的简单些也不觉得寒碜,一切让我感觉回归了自己的内心。说内心话,这么多年来那是我最轻松的岁月,那种心灵上与行动上高度统一的时光。经过三个月的这种状态,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慢慢觉得那些老师讲的题,习题册上的题我感觉自己都会做了,并且在期末考试中,一举拿下班级文、理、综合各第一名、年纪十四个班第十名的成绩,并且获得了当年校二等奖学金。
知行合一,写给你我
回忆写到这里,回到标题上来,其实很多人对于成功和突围表现的太过着急,其实急是没有多大的用的,重要的是你准备好自己了没有,更多的来说你做到内心和行动统一了了没有,想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没有,如果没有的话,那就继续整理好自己。时至今日十五年过去了,我对那段人生的经历一直记忆犹新,多少次我依然会和朋友聊起,自己也会去不断复盘那个过程。目的不是炫耀,而是说这个过程心里的变化只有自己知道,这个状态才是根本,今天把这段写出来也是和大家共勉。人生还很远,未来还很长,对于眼前的境遇无论好与差,都不要过于情绪偏颇,掌控好自己的内心,一切都将逐渐向好,相信我,更要相信你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