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7506118/fb622759bc62d7ff.jpg)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第十四章讲出一个“道纪”,他告诉我们“道纪”很玄妙。怎么玄妙法呢,要先从道说起。
老子说: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道在哪里,我们看不见,所以叫作“夷”。用心去听,听不到任何声音,所以叫作“希”。用手去抓、去摸,也抓不住、摸不到,所以叫作“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诘”,是问的意思。看不见的东西,听不见的东西,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都不知道从何问起。既然不能问,只好静下心来去想。
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道,就是这么一个东西。正因为道说不清楚,也写不出来,所以混而为一。“混而为一”这四个字很重要,意思是说道无色无声无形,分不清楚它具体是什么形状。
“一”,就是道的体。我们今天常常讲的本体论,就是在讲这个“一”。老子接下来写的文字,就是来形容这个“一”的。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皦”,是光亮;“昧”,是黑暗。其上不光亮,其下不黑暗,意思是说道体是看不清楚的,但是道的现象是很清楚的。
我们到处可以看到道的现象,比如人会打喷嚏,会抓痒,会看别人不顺眼,一定有原因,要是去找原因,一定找得到。
绳绳兮不可名。
“绳”,就是绳子。道像一根绳子,延伸不断。可是,它又在转来转去,让人搞不清楚它的方向到底是哪里。“不可名”,就是没有办法给它起个名字。
复归于无物。
一般人总认为,从这里回复原点才叫复,其实不一定。时钟回到原点,但已经是第二天了,这里“复”的意思,就是反反复复。这可能就是我们民间相信轮回的一个主要根源。“复归于无物”,说的就是回复到“无”的状态。
老子接着说: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无”,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无形无状也无象。可是说它无状,又隐隐约约有状;说它无物,又隐隐约约有物,这就叫作“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去欢迎它,连头都找不到;去欢送它,连尾巴在哪里也不知道。向上去找,永远找不到最上的;往下去探,也探不到最深的。
上,是道体,是万物的本源。不管现代科学多么发达,人都是追不到的。下,是万物生存变化的作用。人同样看不到哪个是最后的。
老子说: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其实真的懂得管理的人,这句话就是管理的定义:用古之道,来处理现在所看到的现象。
面对现在所发生的现象,要怎么去处理,我们不能凭自己的意见。现在的人就是凭自己的意见,所以每次都在尝试,都在摸索,最后耽误了时间,浪费了资源,一无所成。
其实,这就是不尊重道。如果尊重道,你就知道这些现象虽然好像现在才有,但是要用古往今来的那个一以贯之的“道”来处理它,才不会出错。
道,在这里不是道的本体,而是道的作用。道的作用就是道的规律,也就是自然的规律。用自然的规律,来处理现在所看到的现象,就叫作正宗的管理。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古始”,就是自古以来道作用的原理,老子用“道纪”这两个字来说明。道纪就是道的生化作用,所留下来的痕迹和纪律。
在儒家,也是同样的说法,因为他们都是从《易经》来的。这是现代人最需要了解的,叫作持经达变。
现在人把持经去掉了,当整个社会都追求“变”的时候,这个社会是永远不能安定的。
社会越变越动乱,就是因为人心越来越动乱。人心求变,社会必然动荡不安,千万千万要小心。
我们现在满社会都在讲求新求变,都在讲创新,完全没有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完全没有尊重道纪,这是人类非常严重的危机。
老子当年苦口婆心写了这么一章,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所以老子紧接着,他就告诉我们,大道入门它是有要领的,叫作微妙玄通。
什么叫作微妙玄通,你慢慢就可以找到大道的入门,可见它是有要领的。
—— 曾仕强讲道德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