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之不见章 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为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为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吕祖解:
此章是知道不可以色声力求之者也。道本无见。不可色求。道本无闻。不可声求。道本无得。不可力求。道之渺矣。岂能见乎。惟夷夷然自见。道之奥矣。岂能闻乎。惟希希然自闻。道之玄矣。岂能得乎。惟微微然自得。三者。合于天而全于人。不可诘之而穷其理。见于内。闻于内。得于内。精一而见。气一而闻。神一而得。方为混一。其上皦。瞻之莫知其高。其下昧。俯之莫知其渊。言其难闻难见难得之道。上达于天。下达于地。中合于人。要体此理。究其奥。通其玄。会其无中之有。三家合混初之体。如痴中知痴。醉中知醉。方乃见乃闻。复乃得。绳绳然而专心精至。不落顽空。才有真象出现。是为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本真一出。聚则成形。散则成气。何有实状。何有实象。故此不著若是。方为恍惚。到杳杳然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玄不知其玄。道不知何道。强名不见不闻不事。故曰夷希微耳。古之道者。以身合天。以德合天。以心合天。三者既合。是为真道。今之人口虽言而身未体也。就虽体。不过劳心劳意而苦其形。是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倘或苟能知古人。体元始之初以修身。如是者。乃见乃闻乃得。是谓修道之纲纪。能时时如是。刻刻体此。方能如天之清。如日之升。如月之恒。如松柏之茂。如南山之寿。如此无疆之道。何不体此而黾(mǐn)勉行之。道在不动。道在不行。道在不言。道在不目。道在不耳。道在不心。道在不意。道在不息。道在不知。知内寻知。息内寻息。意内寻意。心内寻心。耳内寻耳。目内寻目。言内寻言。行内寻行。动内寻动。苟如是。皆可上冲。
《道德经》每周一悟 天圆心灵教育科技(北京)研究院 心灵学(中国)研究员 郭智刚
人的认知局限于五蕴六识,构成了所谓人生与人生观。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种认知的总和叫五蕴,构成了对世界认知的经验与内心世界。色,就是形形色色有形有相的各种存在,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反应这些存在,感受这些存在形成色蕴。基于色,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感受,比如感受春天生机盎然,感伤秋天的萧瑟萧条。春花秋月,才子佳人,不同的形形色色的客观形象,使人产生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身心感受,形成受蕴。基于此,产生各种各样奇思妙想,形成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就是想蕴。基于想,付诸行动,就产生种种有为,或者说作为,作为的总和成为行蕴。色、受、想、行,千变万化,变换不停,产生种种思维意识,记忆、思考、提炼、归纳,分门别类,就是识,识的总和构成识蕴。色受想行识构成一般意义上的人生,生老病死离别苦贯穿其中,喜怒哀思悲恐惊不离左右。百感忧其心,万事劳其形,难得真自在。人是依靠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功能在人世间生存的,眼睛反应形形色色的客观存在,耳朵反应四面八方不同频率的声音,鼻嗅沁人心脾的气味,舌尝苦辣酸甜咸味,身体感觉温暖寒凉酷热冰冷潮湿干燥,软硬滑涩轻重等,意识统合协调支配记忆全身功能。《道德经》多次提到无形无相的道,《心经》说五蕴皆空。《中庸》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都是希望人从有限的感官认知中更上一层楼,从有限的认知回归无限的认知,从生老病死离别苦有限的生命,回归无生无灭无始无终永恒的道体。
明理明心,修养自我生命是人生第一等大事。学习圣人经典,不是逃脱回避现实,不是索隐行怪异于常人。不必出家苦行离绝世俗。而是正心修身的学问与功夫。
修养身心,第一步认知身心的本质,人的五蕴、六识源于人的心灵感应、感知,人的心灵产生五蕴、六识,五蕴、六识是心灵功能的一部分,五蕴、六识有局限、障碍,人的心灵本体没用局限、障碍,老圣人告诉我们,道,可以心通,不可以目视、耳闻,有心者用心体道,君子务本, 必能知古始、道纪
同感天恩圣德
参考经典:
《吕祖解<道德经>》
张玉林先生著
《中华民族养生健身心要》、《漫谈<金刚经><心经><坛经>》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