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孩童生长61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道德经 . 第七十章》
言论有宗旨,行事有根据。正是因为无知,所以不了解我。能了解我的很少见,能效法我的很可贵。因此圣人外面穿着粗衣,怀里揣着美玉。
老子的言论,其宗旨在于向世人展示天地本源之“道”,其行事准则是守持万物天赋之“德”。
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所以很难为世人所理解。
而现实的情况是,人们不仅对“道”遗忘,连对“德”即个人“本性与禀赋”也迷失。遗忘了道,迷失了德,人们就会困顿于对外在价值追求之中,做出各种徒然无果的挣扎,并最终留下深深的遗憾。
所以老子感叹说,天下没有人可以了解我,也没有人可以效法我,并为之去实践的。最后老子用四个字“被褐怀玉”,来形容圣人的品质。圣人外表平和与普通人一样,好像很平凡,没什么特别。但他的内在不同凡响,怀揣着一块美玉,只是不轻易显露出来。
孔子也认为真正的君子要“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孔子说,道是人生的正途,一个人如果不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坚持行道,并且以此为乐,就是接近“人之成”的境界了。
虽然儒道两家在最基本的取向上存在差异,但在个人修养方面亦并非没有相通之处。在家庭教育中,本章给予我们的启示是,首先要遵循孩童的成长规律,即“言有宗”,其次要善于发现孩童的本性与禀赋,即“事有君”。
接下来,还需要耐得住寂寞,即使不被他人理解,哪怕遭到孩童误会,仍需尊重孩童生长之道,守持孩童禀赋之德。迟志不渝的“尊道而贵德”,以此言传身教,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孩童,即“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地方是,相对于外在物质方面而言,要多注重孩童内在修为的养育。即“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苏东坡在《和董传留别》一诗中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老孺董传虽生活贫困,屡试不中,但其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朴素的衣着掩盖不住气乐观向上的精神气格。
与其说是苏轼做此诗鼓励董传,不如说是董传身上的气质与风骨打动了苏轼。而“腹有诗书气自华”内在修养,有何尝不是每一个孩童成长的目标所在呢。
天下父母,与孩同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