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
爱孩子是本能,育孩子是责任。从古至今,中国父母为孩子真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总想为孩子多创造财富,多积累家业。让自己辛苦,再辛苦一些,只希望等孩子长大后还有老可啃,把自己的大半辈子都投入到了带孩子带孙子这件事业上。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们用尽一生的时间去试图燃烧自己,照亮孩子,但是换来的却未必是孩子的感激。豆瓣上有个小组,叫做“父母皆祸害”,122737的成年孩子们在控诉着父母用爱的名义对自己带来的伤害。而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中。
心理学界在介入心理问题的治疗时,不可或缺的也是挖掘人的原生家庭。不得不说,父母不恰当的爱,带给一个幼小心灵的,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那么,什么才是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呢?
被成为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的马丁.塞利格曼先生用自己大量的实证研究和丰富的理论支撑写了一本关于育儿的书--《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本书指出--乐观,就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的确如此,让孩子乐观就是让他们在心理上免疫,防止他们陷入情绪抑郁,退缩,较低的成就感,甚至不健康的身体。让孩子乐观,就是给了他一对可以翱翔蓝天的翅膀。
如何教给孩子乐观呢?
(1)做乐观的父母
马丁.塞利格曼先生指出,孩子的悲观来自四个来源,它们分别是:基因、父母的悲观、从父母或老师那里得来的悲观性批评、掌控感和无助感的经历。
由此可见,要想培养乐观的孩子,家长必须有意识地改变和完善自己,让自己先成为乐观的人。父母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恐惧都具有传染性,两者都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制品。爱孩子,不仅仅在于一粥一饭,一车一房,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看到父母身上的乐观和力量。想要给予孩子真正的爱,首要的就是教育好自己,让自己心智成熟,情绪稳定,乐观智慧,热爱生活。也需要父母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与懒惰对抗,与恐惧较量。
(2)感觉满意vs 表现满意
有一天,上三年级的儿子闷闷不乐的拿回了他的语文试卷,92分。他很不开心,给我说考的太差了,因为全班平均分是94分。作为一个自认为深爱孩子,试图安慰孩子的妈妈,与孩子展开了下面的对话:
我:“你已经考得很好了,你看,作文只扣了三分。前面错的也都是粗心,下次努力会更好的。”
孩子:“你说得不对,我都连续三次倒数了。很差,我很差。”
说完他就趴在桌子上哭起来了,比刚见我的状态还要悲伤。
哪尼?不是都说要鼓励孩子吗?不是说要肯定教育吗?为娘的我已经很克制了,怎么鼓励失效了?......
这样类似的情况出现过很多次,我所以为的鼓励教育非但没有燃起孩子的斗志,反而让孩子陷入更大的沮丧。问题出在哪里?
赛利格曼先生的这本书给了我答案。
父母重视孩子的自尊,但是忽略了孩子的掌控感、坚持、克服挫折以及应对挑战的能力,这会使孩子更容易抑郁。
也就是说,如果只让孩子在虚假的鼓励中感觉满意,而非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掌控感和自信心,得到表现满意。这样虚假的感觉满意,反而会让孩子陷入更大的沮丧和抑郁。
看来,肯定教育必须建立在孩子有了好表现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一概而论的肯定和鼓励。
亚里士多德对快乐做出过这样的定义:“快乐不是一种可以与我们所作所为分开的感受,快乐就好像舞蹈中优美的动作,不是舞者在跳完舞后的感受,而是将舞跳得很好时的一种不可剥夺的成就感。除了正确的行动以外,快乐是无法从其它任何方式中得来的。”
因此,放手让孩子去做,当有了进步和成绩时给予大肆的赞赏,这才是肯定教育的精髓。越俎代庖地照顾孩子,会让孩子失去了获取掌控感的机会。而没有成绩,只有虚假的赞赏,也教不出乐观的孩子。
(3)积极的解释风格
解释风格是乐观养成的基础。乐观的“积极思维”告诉我们,乐观可以是那些百说不厌的励志言词,例如,“每一天,每一件事,我都越做越好”。再比如“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的语录。这些可以是乐观的证明,却远不是乐观的全部。乐观不是没心没肺的傻乐呵。
对解释风格的判断有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个人化。
永久性,是指影响我表现不好的因素你是解释为永久性的还是暂时性的。
普遍性,是指这些不好的因素仅仅只是影响了我某个点还是影响了我的全部生活。
个人化,是指这次不好情况的原因是我个人因素还是外界条件造成的。
在塞利格曼先生看来,乐观的解释风格就是在遇到困难时,解释为暂时性,特殊性和外归因,从而让自己更加乐观,拥有抗挫折力。遇到成功时,则解释为永久性,普遍性和内归因,从而让自己更加乐观,拥有自信力。
举例来说,孩子一次考试考不好,乐观的孩子就会认为是暂时的,只是这次没考好而已。认为是特殊情况,比如只是这门课差了点,但跑步跑得超级快,也不影响自己的自信心。认为是外因的,比如是考题比较难。这样的内在解释风格会让孩子顺利的扛过挫折,对下次的成功和进步依然怀抱希望。
有人可能会质疑,如果总是外归因,是否会让孩子学会了逃避责任?
这当然需要父母慢慢教会孩子对一件事的客观认知,这需要在慢慢的成长升级思维方式。但是在幼年时期,形成乐观的解释风格是未来更加客观和负责的基础。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当孩子犯错时或总结失败时,责怪具体的错误行为本身,而不是责怪孩子的个性。这也是建立乐观的解释风格过程中外归因的一个表现。
(4)积极的气氛
温暖与热情的气氛,清楚的安全信号,无条件的爱但有条件的奖励,这些都会增加孩子生活中的乐观性。
无回应处即绝境。国内著名的心理学家武志红指出父母温暖而尊重的回应是一个孩子获得安全感的必要条件。
还记得微信圈里疯传过一个小学生写的给妈妈洗脚的作文,在于孩子的互动中,这位妈妈全程关注手机,对孩子的所言所行只是敷衍了事的回应。这大大的刺痛了孩子满满的寻求关注和连接的心。
对孩子来说,批评是可怕的,责骂是可怕的,但最可怕的是石沉大海般的无响应,是一个人不知所措地面对冷漠。最好的爱是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肯定的语言,精心的时刻,身体的接触,用心的礼物,服务的行动。这些都是能给予孩子的爱的语言。
爱孩子,不是高高在上的管束,而是用眼看,用耳听,用嗅觉,用触觉,用味觉去给予有温度的爱。在这样的五感之爱的包围中,才有可能教育出乐观向上,有共情力有抗挫折能力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