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学生活程序员
“清华北大毕业,都买不起学区房”

“清华北大毕业,都买不起学区房”

作者: 黄总说的老黄 | 来源:发表于2017-03-19 13:08 被阅读0次

老黄在《思考,快与慢》里提到,我们的记忆系统处理信息的单位叫“组块”,就是把信息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联系,而组装成的压缩包。导致不同的人处理信息能力有高有低的,就是以合理的结构来组织组块的能力。而后在《你可能不全知道的天蝎座》里,老黄举了一颗蛮大的组块的栗子。(没看过这两篇文章的,可以关注后在历史消息里查看。)

但如果只看这两篇文章,一定程度上,你可能就被我误导了,哇哈哈哈哈,以为组块只是为记忆力服务的,因为目前的例子里,组块都是由一些静态的知识构成。事实上,除了去参加《一站到底》,静态的知识并没有什么鸟用。知识只有被我们拿来给自己编程,形成自己新的功能,才有用。技能才是知识的终极形态。

知识变技能的过程里,除了重复重复再重复,老黄还总结了三个要点,分别着眼于信息接收、组块建立和技能打磨,我称之为“三个特么的”。(其实本文标题原本想叫做《思考,拆与建——三个特么的》)

1. 就你特么的会总结!

黄总说的第一篇文章《为什么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发布后,收到了这样的评论:说这么热闹,不还是知易行难嘛。四个字能解决的问题用掰扯一大篇?最多再来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齐了~

……

噗,老黄一口血喷到屏幕上,只想说:“就你特么的会总结!”

信息过载时代,面对每天纷繁的信息输入,大家都有一身横练的归纳和总结的功夫。总结的过程中,当然会去掉很多细节。这本身没什么问题。每个人总结时候采用的算法不尽相同,但都值得时时反思,我的算法有没有造成信息的过度减损?

我们从小听说要有把书从厚读薄的能力,但变薄是个细心抽取的过程,要尽量确保重点信息的保留,而不是直接忽略一部分,比如把书一撕两半,说你看,薄了……

拿老黄的那篇文章来说,重点是模型!而不是仅仅想解决标题里的那个问题而已。眼球经济的背景下,文章的标题基本都不能体现文章重点了。看到标题是个问句,然后就抱着解决这个问题的态度读文章,很容易只捡了芝麻。这种就是总结时所采用的算法的bug,得改。

2.这特么的有关系吗?

我们知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有时不太敢相信联系的紧密程度。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第一个故事就是connecting the dots,人生的有些经历也许一开始看不出来有什么意义,但你必须有信心,相信这些点总会以某种方式,对你产生影响。

我们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也是一样,要在自己脑中先找到针对于这个新知识,我有哪些已知的知识。这样我们可以拿这些已有的知识作为“桩”,去把新知识拴在上面。拴的线越多,知识组块越健壮。关键在于,你必须有信心,新知识一定有桩可拴,甚至一定有多个桩可拴。

但在实际操作层面,面对一个全新的东西,我们常常觉得无处入手,只想说“这特么的有关系吗?”

比如计算机专业学生学到网络的时候,肯定会学到TCP协议。(TCP是一种网络协议,可以说是整个互联网的传输基础。)TCP建立连接的过程叫“三次握手”。

下面的文字摘自百度百科:

第一次握手:建立连接时,客户端发送syn包(syn=j)到服务器,并进入SYN_SENT状态,等待服务器确认;SYN:同步序列编号(Synchronize Sequence Numbers)。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syn包,必须确认客户的SYN(ack=j+1),同时自己也发送一个SYN包(syn=k),即SYN+ACK包,此时服务器进入SYN_RECV状态;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包,向服务器发送确认包ACK(ack=k+1),此包发送完毕,客户端和服务器进入ESTABLISHED(TCP连接成功)状态,完成三次握手。

非专业人士看到这些肯定是懵B的,我开始学的时候也是这个感觉,更别提建立联系了。这真的和我们已知的东西有任何关系吗?其实当然有。

三次握手是干嘛?确保建立连接。生活中有没有需要确保连接的场景?有啊,比如打电话。我们打电话的时候,如果想确认接通了,双方都能听见,是不是得这么说:

甲:“喂,听得到吗?”

乙:“可以滴,你嘞,能听到我吗?”

甲:“我也可以耶~那好,今天来电呢,是给您带来一款移动pos机……”

这就是三次握手!细想一下,还真就得三次,少一次就至少有一方不能确认对方是否听见,多一次又浪费。

燃鹅,老黄从来没见过任何人或者文档用这种方式来讲这个概念。缺少老黄这种“明师”,一代代学生不知多花了多少时间。

这里需要补充一点,老黄的类比虽然超级生动和贴切,但类比就只是类比。除了相似性之外,我们还得去注意不同。比如TCP协议的三次握手,因为服务器端和客户端可能是一对多甚至多对多的关系,再加上消息到达顺序的不确定性,所以还需要同步序列号等机制。这是电话连接所没有的。

我想说的是,建立连接可以利用各种方式和维度,物理的联系、逻辑的联系、声音、色彩、甚至接收信息时的心情,都可以作为连接的纽带。不用再问“这特么的有关系吗?”,因为一定有!

3.我特么的找着感觉了!

把知识打磨为技能的过程中,怎么判断打磨成功了呢?这事儿当然没有止境,但确实有个标志,可以判断初步打磨成功,或者说,这部分程序有了1.0版本,那就是“我特么的找着感觉了!”

比如练开车到一定程度,就会找到车感;学外语到一定程度,就会找到语感;整容到一定程度,就会找到……性感?

因为你已经有了一个1.0版本的程序,所以做这块事情的时候,就不再只是苦哈哈的写代码,而是有程序可以运行起来。跑程序当然比写程序轻松惬意得多。于是你忽然轻盈了,也就是找着感觉了。

这感觉不错,但如果这程序是你想持续升级的,那别沉迷于它太久,赶紧跳出舒适区,向下一个难度进发,否则就容易陷入低品质勤奋的陷阱。所谓低品质勤奋,用老黄的模型解释起来也特别简单。那就是你一个程序员,天天不写程序,光跑你几年前就写好的程序,还跟我装什么悲壮!

上面提到的车感、语感,都局限于比较小的领域。对社会方方面面的综合认知,老黄创造了一个词叫社会感。

比如具有基本社会感的人,即便你没试过,也肯定不会相信什么“把这个消息发到5个群,腾讯会点亮你的微信头像为金色”。同时,你又很难用几句话跟相信这个的人解释清楚为什么它一定是假的。这就是脑子里有程序和没程序的区别。

“清华北大毕业,都买不起学区房”的提法也很让人尴尬,这得是多么学生气的社会感啊。怎么着,您读书的时候成绩top 1%,走上社会了,还等着社会上的一切资源就按学习成绩分配?

连着三篇都和组块有关,是时候真的动一下脑了。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hunk! 玩儿过联想题吗?根据下面这四个词,联想一个两个字的词语。

互联网           袁术             G2             鲁道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华北大毕业,都买不起学区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opm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