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活动本质上都是为了培育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也就是“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的十八个基本要点。
学校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质上都是为了培育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也就是“核心素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发展与语言的建构以及教师的有效提问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学生能自觉分析不同言语活动经验,准确、完整的解答教师的启发性问题,其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于无声处得到发展与提升。
何为教学研究?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百度)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现汉)“研究”就是针对问题,有系统的收集资料,寻求答案的过程。(百度)
语文教学研究实际上就是教师对语文教学的对象、现象及其规律的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语文教师应成为高度的教研自觉者,应以教带研,以研促教,坚持在常规教学中从事研究,在研究状态下从事教学,教研相长,教学相长(《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学是对象、基础、前提,研究是方法、提升。二者不可偏废。只知教学,同一水平的重复;数量的增加,没有渗透,缺少交叉;满架藏书,若不读,永远都在中架上,不能成为你的思想。
如何做研究?要立足课堂,模仿名师,勇于实践,确立风格,形成主张,思考,总结,表达,做真研究。
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孙双金
解读文本是一件最能显示语文教师“功力”的活儿。——钱梦龙
袁振国:要学生有感受,教师首先要有感受;要学生能体验,教师要首先能体验;要学生动情,教师要首先动情。
于永正:教师钻出味来,才能教出味来
钱梦龙:这法,那法,不钻研教材就是无法
华罗庚:读书是由薄变厚,由厚变薄的过程。读进去,走出来。
于漪老师备课:第一次备课:摆进自我,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方案;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分类处理各种文献的不同见解(我有他有,我无他有,我有他无)后修改方案;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备课”。
窦桂梅老师这样比打方:用“慧眼”去批判地选用教材,既不能放过那些营养丰富的“主菜”(指教材中选入的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又要明白哪些“主菜”不能直接上餐桌(有待处理的教材文本),还需经过配料的辅助才行(补充资料);用“巧手”将“主菜”、“配料”适宜地组合在一起,做成色香味俱全的“营养餐”(指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带领其走进文本)。要想做到这些,教师首先应该做个“美食家”,从长期的积累中提升自己的阅读品位,先要自己知道什么好吃,才能把学生的菜谱设计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