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写作•遇见艺术之家简友广场
刘心武小说《钟鼓楼》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刘心武小说《钟鼓楼》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作者: 一心书屋 | 来源:发表于2022-12-14 15:11 被阅读0次

一、大量北京方言的运用

我看了一些书评,有北京的读者说他读这篇小说时感到很亲切。对于像我这样的外地读者来说,小说里陌生的词汇太多了,不过好在作者对大部分这种词都做了注释。

方言的使用,最明显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了。但是对《钟鼓楼》来说,作者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目的,那就是留存语言资料。作者甚至记录了姚向东和阿臭这两个小混混的对话。之后,作者写道:“两人的对话实在不雅,略作记录,以存资料,兹不再赘。”

作者会直接说明词语的意思,或是用加括号、加注释的方式,解释一部分词。

直接说明的,例如:

“‘摇腚铃’就是腰上系个铃铛,他们是巡夜的;”

“‘吥吥噔’——这是一种劣质玻璃做的儿童玩具,呈喇叭形或葫芦形……”

加括号说明的,例如:

“走过来了用一对小铜碗(名曰:冰盏儿)相击、卖酸梅汤和炒红果的小贩,又走过来了手持梭子(名曰‘唤头’)、发出嗡嗡响声的剃头匠……”

“他今天弄出来的‘四四到底’(十六个菜)……”

“独角蛟”(铁制,下头有供脚踩着以便固定的横向底座,上头是竖向的一个厚铁脚掌,以便将待修的鞋套上去操作)

加注释的,例如:

“路喜纯是北京市民中的所谓‘胡同串子’……”

胡同串子:住在胡同中没有教养的青少年。

“智珠呀,你是个‘全可人’,上有老,下有小,你们夫妻和美,儿女双全……”

全可人:即全福人。“可”轻读为ke。

“您这街坊可真够各的!”

各:在这里读gě,不像一般人那么正常,称为“各”。

“钢种盆”:北京人把铝称为“钢种”。“钢种盆”即铝盆。

“得儿蜜”:极为甜美幸福的意思。

“鱼竿钓鱼”:戏剧界行话,把主演、场面挖走都叫“鱼竿钓鱼”。

“不拿大”:摆架子叫“拿大”,“不拿大”就是没架子。

还有“杆头”“刚咚”“跑海的”“冷庄子”“火房子”“花纸头”“官盖了”等这类词语,像我这样的外地读者,没有作者解释还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看了这些注释以后,我感觉比走马观花地逛北京的景点更有意义。

作者的解释是很细致的,甚至连“马扎”“冷切”“抠门儿”“格涩”“蹦蹦车”“愣头青”“包圆儿”这样比较好懂的都有注释。

有的词发音比较特殊,作者也做了注释,如“棉花籽攥疙瘩”的“攥”,作者注释的是在这里要读三声。还有河北方言“郄”,河北一些地方把“客”读成“郄”(qiè)。

有些词作者没有注释,我自己查了几个。“什不闲”是一种旧时民间曲艺。“当垆”有卖酒,煮酒,对着酒垆、在酒垆前这几个意思。“钧”是敬辞,用于对尊长或上级。“尅”是多音字,读 kè时,同“克”,表示能够实现某种动作行为,相当于“能”。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查阅积累一下。

二、语言风格多样

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对小说语言的选择有过一番思考。他在《〈钟鼓楼〉的结构与叙述语言的选择》一文中列举了不同的语言风格,不过他并没有说明自己到底做了那种选择。

在作者列举的几种语言风格中,似乎可以看出他的一些倾向性。他提到的“客观报道式,甚而刻意追求一种公文式的、文献式的风格,不以外在的抒情、藻饰、修辞手段、技能技巧取胜,而以叙述语言的冷静、诚实、精确入微给予读者一种特殊的感受”,这种语言其实和《钟鼓楼》的语言特点就很接近了。不过作者也知道这种语言对人们缺乏吸引力,所以他应该是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

(一)整体上:平实、朴素、生动

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他是“偏重于使作品具有认识价值——促使人们能更理解周围的人、周围的事”,不过他没有直接写一些大事,而是通过描写普通人的生活去侧面地展现。所以,小说的语言在整体上是平实、朴素、生动的

这样的语言用来描写普通市民的生活是比较合适的。例如七姑在婚宴上对潘秀娅的质问:“他以前跟你说过,他那胃有毛病吗?你们登记之前,检查过身体吗?他那胃怕得照个片子,检查一下吧?你原来真是一点儿也不清楚他那胃有毛病?”这些话简单易懂,和现实中普通人说的话很像。这一大串的问题也表现出七姑的生气,和她对潘秀娅婚事的关切。

写到慕樱对爱情的痴狂、庞其杉的腼腆羞涩、澹台智珠和孟昭英对家人的体谅时,作者笔下的文字也细腻了起来。小说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就不赘述了。

(二)说明性文字的严谨、客观、准确

比较明显的是第19节里讲四合院的文字。

四合院,尤其是北京市内的四合院,又尤其是明清建成的典型四合院,是中国封建文化烂熟阶段的产物,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研究封建社会晚期市民社会的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审美艺术、建筑艺术、民俗演变、心里沉淀、人际关系以及时代氛围的绝好资料。”

像这样的文字,当它们出现在小说里,与那些描写市民生活的平淡的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描写人物和叙述故事时,作者的语言有一种疏离感,侧重还原、贴近现实本身,而不过多地注入情感。而当作者写四合院、时间这些事物时,他就更加客观了,仿佛是一个学者在撰写一份严谨的论文或报告。

甚至读到后半部分,会看到一个写80年代北京市民的小说里,出现一些理科的专业术语,比如原子时、原子、超宏观世界、粒子、黑洞等等。作者不厌其烦地解释着这些名词的意思,这是在其他小说里比较难看到的。

(三)评论性文字:热情、理性、条理清晰

作者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揭示出不同人群存在或面临的一些问题。比如在写姚向东的时候,作者论述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文明用语问题。他不是很隐晦地通过一个故事让大家自己体会,而是很直接地用评论性的文字和读者交流

“小小的年龄,贫乏的经验,尚未发育完全的中枢神经系统,承受如此巨大的、频密的、戏剧性的大转折,他们会产生一些什么问题,出现一些什么心态,导致一些什么后果?似乎我们的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一时都还来不及进行细致的专题研究。”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虽然是一个小说家,但是他似乎更关心具体社会问题的解决。所以他经常跳出小说故事的叙述,去充当一个评论者的身份,分析人物的特点,探讨一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还有下面这种文字,条理清楚,仿佛是从某本教科书上抄录下来的一样。

“对于当代青少年中污言鄙语的清除清扫问题,人们很少作过专题研究。大都采取了两种简单的办法,一是对污秽鄙下的语言实行回避和禁止,一是灌输以规范化的文明语言。这当然也能取得一些表面效果,但究竟不是治本之方。”

当然,在这些理性客观的文字之下,其实也藏着作者对社会极度关切的热情,作者不甘于仅仅反映现实,他还想通过写作,推动一些问题的解决。《沉重的翅膀》和《钟鼓楼》同是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它们都关注现实,而且前者在反映现实问题上更为直接。这种对现实的热情,会让文字产生一种生命力。虽然小说中记录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仍能给读者一种质朴的感动。

《钟鼓楼》的语言是很有特点的,除了对方言的运用和整体上的平实之外,作者也做了一点新的尝试。虽然在今天看来,这种尝试在艺术上不见得是很成功的,但是它对保存作者的思想,保留语言资料,展现80年代北京市民的特点都是很有帮助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读一下原著~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 刘心武小说《钟鼓楼》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一、大量北京方言的运用 我看了一些书评,有北京的读者说他读这篇小说时感到很亲切。对于像我这样的外地读者来说,小说里...

  • 刘心武小说《钟鼓楼》在塑造人物上有哪些特点

    刘心武在《〈钟鼓楼〉的结构与叙事语言选择》一文中指出,他写作该小说的目的是:“企图向读者展示一幅当代北京市民生活的...

  • 2018-03-05浅思维和深思维5/30

    最近在看一本小说,刘心武的《钟鼓楼》。之前没有看过他的作品,但对刘心武作家印象深刻,因为他是非常著名的红学家。也因...

  • 苦难的人生——《钟鼓楼》

    《钟鼓楼》是刘心武在1984年写的一本小说,讲述了居住在北京钟鼓楼旁边一个四合院里的人们各色各样的故事。故事主要围...

  • 读《钟鼓楼》

    《钟鼓楼》是刘心武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发生在北京钟鼓楼附近胡同里一个四合院里的百姓故事。 小说的篇...

  • 詹丽颖的毛刺 《钟鼓楼》读后的一点心得

    詹丽颖性格的毛刺 《钟鼓楼》读后的一点心得 著名作家刘心武的长篇小说《钟鼓楼》是第二次矛盾文学得奖...

  • 《钟鼓楼》,刘心武想要强奸我的思想

    背景简介 《钟鼓楼》是刘心武第一篇长篇小说,讲述了1982年左右北京钟鼓楼一带四合院里的故事,进而表现整个80年代...

  • 钟鼓楼----刘心武

    大多数人了解刘心武应该都是从红楼梦的书评开始的,而我对刘心武的认识却是从这本钟鼓楼开始的。似乎作者是站在这个高大建...

  • 《钟鼓楼》刘心武

    一、媒体解读 自从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发表以来,反映各行各业改革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这些作品或是塑造了大刀阔斧...

  • 《钟鼓楼》——刘心武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穿越岁月烟尘,浸润红墙灰瓦,一幅平凡世界的京华烟云画卷,一部关于"时间"的历史哲学小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刘心武小说《钟鼓楼》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oql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