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亦浓)
也是阿尔贝托·莫拉维亚的作品。莫拉维亚之于意大利,相当于鲁迅之于中国。
只看了第一段就已经拿不下眼来,心里描写很是抓人心思,急不可待地想知道最后的结果:他俩最后怎么样了?
小说里描述的主人公,是一个受尽委屈的人。
不善于表达的他,为了家庭幸福勤勉努力,而他的妻子埃米莉娅却误解了他。他那么爱他的妻子,体现在字里行间的怨愤,真的很为之不平。
但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才知道原来所有的事都是因为生活压力,因为贫穷,也因为他这个懦弱的丈夫引起的。
与其说,他以为他很爱自己的妻子,毋宁说,其实他更爱的是他自己,或者说他更爱的是他自己的面子——他的一个没有能力、却要打肿脸充胖子的,所谓的男子汉大丈夫的面子。
埃米莉娅鄙视他,鄙视就对了!其实不仅是他的妻子,他自己也最应该鄙视他自己。
他很爱自己的妻子,但妻子似乎对房子情有独钟,于是为了妻子开心一些,就咬牙买了一套房子。
房子买到了,妻子很开心,在新房子里两个人亲热,看到埃米莉娅开心的样子,里卡尔多却开始为了即将到来的一个月的房贷发愁,因为这份惆怅,他在看到开心的妻子后,心里就开始恼火:
“我寻思着,她这么爱我,怎么就猜不到我为筹措买房子的钱款而忧心忡忡呢?”、“我心事重重,一筹莫展,却看到她这么泰然自若而又心满意足的样子,就越发觉得她未免太自私了!”
爱她,就满足她的想法和要求,买了她心心念念的房子,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为了满足她的心愿而造成钱款的亏空,需要尽快多做工作,精神高度紧张,偏偏这时候,埃米莉娅妻子乐不可支,这种不知人间疾苦的样子令他恼火。
他在为自己洗白的那些所有的解释的言辞中,言之灼灼的,觉得是妻子的责任,一切都推到妻子的头上。实际上,他内心很明白,都是自己做错了,但是他还是投射到妻子身上,作为男人真的是没有担当。
他说他不愿意做编剧的工作,他只想搞戏剧创作,又说是因为他妻子需要一个房子,他为了房子,所以他没办法只好委曲求全地去做编剧的工作。
然后因为编剧的工作,他不得不受制于他的那个制片人巴蒂斯塔,偏偏巴蒂斯塔又看上了他的老婆,而他基本上是顺水推舟(在他妻子的角度看来),但是他却装着一副毫不知情的样子。
巴蒂斯塔要求他的妻子跟他上跑车,其实任何一个爱妻子的丈夫怎么会看不出来制片人对妻子可能会有性骚扰呢?或许,就是为了得到制片人对他工作的认可而顺水推舟地将妻子奉献了,至少他的妻子是这么认为的。
工作压力让他不得不对制片人巴蒂斯塔的建议妥协了,当时埃米莉娅眼中很难过地看着他,希望他不要答应,压力让他无视妻子的表情(也或许,是故意忽视?)。
最后一次他说要跟埃米莉娅换一个环境,埃米莉娅很开心,但当她听到,还要跟那个开跑车的巴蒂斯塔一起去,而且是借住在那人的别墅,埃米莉娅一下子就了然了,原来这是把我又一次地拱手相让啊!
埃米莉娅认为他是知情的,他是一目了然的,心里很清楚地将自己的妻子拱手让人了,所以才会鄙视他。
而他自己到底知不知道呢?他不明白埃米莉娅为何鄙视他,他是这么地勤勉地为了家庭为了房子勤勤恳恳地工作,她干嘛还不满足还鄙视他?
小说的结尾才说到,他理解了,他认为妻子误会了他。
其实并不是他妻子没有误会他,他自己也很明白,他只是很懦弱,不敢跟巴蒂塞塔去争,他担心跟制片人公开挑明的话,他就丢了这份工作,而这份工作直接涉及到了他的房子的房贷。
为了房贷,他不得不接受制片人对他的PUA,即使他看出制片人有意图吃妻子的豆腐,也只好装作视而不见。
或者,因为他的房贷压力、生活压力,让他对这些不涉及到根本的小节“视而不见”了,这才是埃米莉娅鄙视他的根本原因,但他的潜意识里,却对这种鄙视感觉不理解:明明为了妻子的房子才忍辱负重的不是吗?
“可悲的是,就连自己做了那么大的牺牲而购置来的这一切竟然也成了无用的和令人生厌的了”。
所以,他的潜意识里,其实是埋怨埃米莉娅想要房子,他认为是埃米莉娅的欲望导致了他现在的处境艰难,于是,他不想也无暇顾及她的敏感的、细微的感受了。
埃米莉娅明确告诉他说,我们可以从头再来,重新开始,继续住以前的小房子。但是他不同意。
生活的压力一方面让他力不从心,一方面他也觉得他有这个责任想要扛起这个重担,于是,又说到了他的潜意识。
他希望妻子理解他的委屈,为了生活为了房子,不得不舍弃自己的爱好的戏剧创作,而是疲于奔命地接受编剧的工作等,他渴望妻子理解他为家庭所做的牺牲。
可是,妻子不仅不理解,居然还鄙视他?这就让他难以接受了。
因为被妻子鄙视,他觉得自己所有的牺牲和付出都是不值得的。
我付出了,你就得理解我的付出,你不仅不理解居然还鄙视我?这是不是很像我们现代社会的夫妻之间、男女朋友之间的婚姻与爱情?
为了埃米莉娅想要的房子,里卡尔多失去了自我,沦为房奴;为了房子,妻子也丢失了丈夫原来的呵护和在乎,他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去陪伴她。
生活压力让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无形之间增加了隔阂。
充斥着压力和竞争的现代社会中,经济型的爱情婚姻何去何从?
“我渴望的其实不是分手,而是重新相爱”,可是,我该如何说,我还爱着你?
爱无力,爱不起。
莫拉维亚的《鄙视》与他的另外一部小说《冷漠的人》的风格很像,细腻犀利的心理描写是作者的写作特色,层层递进地将主人公的迷离、彷徨和失望,及最后的软弱、虚伪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鄙视》发表于20世纪50年代,70多年前的文学经典,对于现代社会的婚姻关系仍具有现实的思考和教育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