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学院 22预文1 文春春 2022104237
人的一生中,都会有一些或重或轻的东西,这都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境界不同而造成的。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因为他们不在意物质与财富之类的东西,反而对于平常人们所不怎么在意的精神财富。他们在意的,可以让他们修身养性,提升自己。对待事物,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应该对何为重,何为轻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回望中国历史长河,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不慕财富,不贪名利。正如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陶渊明远离官场世俗,回归田园生活的闲情雅致;还有刘禹锡即使身处陋室,却仍悠然自得的美好心态。他们不求财富,不谋名利,真正做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
身为青年的我们,虽然不能如屈原、陶渊明、刘禹锡等文人墨客一般拥有这样潇洒、洒脱的性格和高尚的气节,但他们身上的气节值得我们学习。俗话说:“物质财富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能永远拥有的就是存在于我们心中,精神上的财富。所以。我们要敢于舍弃不重要的事物,去拥有更加宝贵的精神财富。
人生在世,有需要舍弃的东西,也有所需要珍惜的事物,所以人们会将他们所珍惜的事物看得比泰山还重。
世上有不慕名利的人物,也有一心为国,用自己一身技能获取功名,报效国家为国家效力的人;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我们看到了一颗忠君之心;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态度;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心报国的形象。他们的一生只为报效国家,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身为青年的我们,要将他们作为榜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将自己奉献给国家,奉献给人民。
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旅途中,我们既要有对所需要摈弃的事物作出轻于鸿毛的态度,还要对所需要珍惜的事物作出重于泰山的态度,对何为轻,何为重作出正确的判断。在社会中创造价值,在实践中实现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