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本书的原因:
最近在读的英语原版故事书里,有一段是关于威廉莎士比亚的,想想自己除了上学时期学过《茶馆》和《雷雨》之外再没看过戏剧剧本,然后近期又在网上看了06版的话剧《哗变》,精彩绝伦的表演、语言和情节深深打动了我,两个原因之下,激发了我要看戏剧剧本的心,在某个公众号上看到推荐此书,看到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尼尔自传性作品,就立马加入了阅读清单,一是受名人效应影响,觉得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作品应该错不了;二是这本书涉及到了个人与原生家庭的矛盾、和解,这也是我最近在关注的一些内容。
2.今天读了序和第一幕一部分。
1)关于书本名字:
我很喜欢书的名字,好像一眼就看到了这其中的挣扎与困苦。我自己对这个名字的理解有两个,一个是关于作者个人的,一个人和原生家庭的和解,可能需要耗费一个人一生的时间,路迢迢不见尽头。在这个过程中,是充满自责、愤怒、困苦、不解、无力、哀痛等等这些情绪的,如作者所说是充满血与泪的,而我们一般把夜看成是压抑的、无希望的、悲伤的,这一过程就像在黑夜中前进,长夜漫漫。第二个是关于剧中家庭的未来的,在经过一整天互相的指责、诟骂、猜疑之后,他们前途无望,永处黑夜。
2)创作背景:
尤金·奥尼尔将自己拟作剧中的小儿子,以自身家庭里最痛苦、最不可告人的事件为基础创作了此剧本。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如译者在序里说的“这些往事就像幽灵一样纠缠着他,逼着他非写不可。就像在他心灵深处跟他作祟,不倾吐出来,他就永远无法安宁。他不得不写,写出来他才能谅解当初存在于他和他父母之间的莫名的悲哀”。
3)故事梗概:
整个戏剧写了一家四口——父母和两个儿子(父亲吝啬,母亲吸毒,哥哥酗酒,弟弟有肺病)在一整天里所发生的事,谈话从早晨轻松欢愉的调笑到愤慨的互相指责再到夜晚的茫然无语。这个过程中,体现了父亲的吝啬与多疑,母亲的敏感与脆弱,哥哥的轻佻,弟弟的脆弱。当然,也体现了父亲的风趣、母亲的慈爱、哥哥与弟弟互相关爱的重情,只不过这些都被猜疑和指责给淹没了。
4)看第一幕前部分的感想:
作者的语言用词和动作描写很到位,让人很快能刻画出剧中各个人物的性格,很是能让人感受到气氛是轻松还是紧张。一开场,是早饭过后,两夫妻在客厅互相调笑,两个儿子也在餐厅说说笑笑,气氛看起来很轻松愉快,但通过一些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已经能看出来这个家庭并不如表现出来的和谐,让人感受到这是暴风雨前的宁静。通过语言和动作,在这部分已经能初窥这个家庭里四个人的各自性格,母亲总是很敏感和在意别人的看法,只要别人的目光一触及她,她就不自觉的紧张和焦虑,总担心自己哪儿出现了问题,另外她很会自欺欺人,明明小儿子的病情已很严重,但她却说那不过是普通的伤风。此外,她很关心自己的儿子,在父亲批评他们的时候会维护他们,时刻关注两个儿子的动向。父亲呢,对母亲很关心,总是想办法夸她逗她开心,言语风趣;他很多疑,两个儿子在餐厅说话,他总觉得是在说他,他很吝啬,家里很多地产,但是只愿意找一个只收一元钱看一次病的无能医生,也不愿花多点钱为小儿子找个好点的医生,还很会为自己找借口,觉得那些收费贵的医生只是为维持排场才收那么多钱实际医术并不高明;他喜欢指责别人,起码到目前为止,他不断指责大儿子和他的佃户。大儿子很关心自己的弟弟,担忧弟弟的病情,和父亲很不对路,他不愿争吵,但在父亲再三指责他无所事事和酗酒寻欢后,他也忍不住指责父亲吝啬小气。大儿子看起来像是只会讥讽别人,不求上进,但其实他在内心也讥笑着自己,他的内心应当也是很困苦的,他并不真的想无所事事。小儿子目前只出来了一小会,只能看出来他大概也有点敏感的特质,以及很敬爱自己的哥哥,会在父亲面前维护他。
文中父亲和大儿子的相互指责场面,我感觉很熟悉,有些在自己身上发生过,有些在别人那里见到过。愤怒让人口不择言,处在激愤情绪上的争吵,从不曾真正解决什么问题,只会给双方带来伤害。大家不曾真的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求,都在忙着倾倒自己的不满和抱怨,你指责我这不好,我嫌弃你那不好,这样的沟通如何会有效呢?人都有逆反心理,相互指责只会加剧争吵,而且可能两个人吵的都不是同一件事,大家看重的点是不一样的,不认真倾听,怎么能知道对方真正在乎的是什么,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知道这些,又怎么能提供给对方对的情感价值和对的解决方案。沟通,最先开始的是认真倾听,真正关注对方想说什么,在说什么,理解对方的诉求,而不是觉得自己的想法多么正确急着要说出来,根本没有在认真倾听。
我警醒自己,少争吵,少说多听,认真听。可能目前做的还不是很好,但一定要经常注意提醒自己,在沟通中意识到自己在犯这种错误的时候,及时停下来,不要继续错下去,并向对方道歉,即使当时没意识到,事后冷静反应过来也要向对方道歉。这么做,是源于尊重对方,源于重视与对方的关系,源于重视爱。我相信,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后,一定可以更好的主导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的与人沟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