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作业本简友广场读书
读书|| 读《走到人边上》杂记

读书|| 读《走到人边上》杂记

作者: 疏食遨游客 | 来源:发表于2021-06-04 06:41 被阅读0次

    (病中,想写一篇随感《病中随想》,写了几句,难以为继。无奈,只好以这篇以前的读书笔记,稍作整理,作为今天的日更了。)

    一、星期和金木水火土

    学日语的时候,看到日语中一星期七天从周日到周六的汉字写法是: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

    一次和日本的一个学生聊天,我说你们日语中星期的叫法是从中国古代传过去的,中国古代也是以金木水火土日月来代表一周七天。日本学生感觉很惊奇。但我当时没有古代具体的例证。

    读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时,找到了一个例证,并且不是古代的。杨绛先生在书中说(第82页):我上小学的时候,课程表上不称星期一、星期二、三、四、五、六等,也不称星期日,称日曜日。杨先生上小学的时候是*国,可以看到,直到*国时期,中国星期的叫法还是用日月金木水火土的。

    二、话与人的投机

    哪些话语能深入人心,这也要看人读到或听到这话语的时间地点,只有在恰当的时间地点,你才会对某些话语有着深刻的印象。而这“恰当”的标准却是没有现成的,也无法事先预知,只能看缘分。

    比如《论语》中一句很有名的话: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句话已看过很多遍了,甚至在课堂上也对学生讲过。但当我在《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里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却有一种以前从未有过的感觉,好像发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世界,内心充满了喜悦。

    这句话的意思是强调空想没有意义,不如学习。但我这次读这句话的时候,想到的却不是这个意思,我想到了孔子的快乐,想到了孔子学习时的快乐,想到了孔子的好学。

    “不如学也”这四个字深深地进入了我的心里,学习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不论结果,只是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生活,一种快乐的生活。孔子之所以如此博学,肯定是深切地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当你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的时候,你就离不开学习了,无论什么都“不如学也”。

    三、什么是大家?

    读一些大家的文章,比如钱*比如杨绛,你总会在不经意间遇到一个你不认识的字或词,并且是你从来没有见过的。这大概就是大家之为大家的所在了。“阘茸无能”这个词是在读《走到人生边上》时碰到的。从来未曾遇到过“阘茸tàróng”这一词,查词典,一般的词典都没有收录,《辞海》中有这个词,义项有三:1.庸碌低劣。 2.指庸碌﹑低劣的人或马等。 3.卑微。

    所谓大家,就是比你读书多得多的人,就是比你认字多得多的人。

    四、《大学》《中庸》都是孔子的

    《大学》是曾子转述孔子的话p87。《中庸》是子思转述他祖父孔子的话p88。《论语》里孔子的话,都因人而发,他从来不用教条。但是他有一条重要的教训。最理解他的弟子曾参,怕老师的教训久而失传,在《大学》章里记下了老师二百零五字的教训,其中最根本的一句话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p97.。

    上面几句话皆出自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从这几句话中可以看出,《大学》《中庸》和《论语》一样,都是孔子言行的记录,都是孔子的思想。

    五、关于声名

    声名,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p110。这是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人沉思,读来有一种悲哀之感。

    很多人活了一辈子,就为了名利二字。名和利比,对人的吸引力似乎更大更持久,能够留下不朽的声名的,只是那些伟大的人物。杨先生说声名在人死后只能被人利用,想来真是如此啊!

    读到这句话的人,大概都不再有十分的愿望要青史留名了,因为谁也不愿意自己被人利用。无怪乎鲁迅希望自己“速朽”了,原来鲁迅早已看透了。

    六、良好的母语底子比掌握一门外语更重要

    在《坐在人生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一文中,谈到杨绛先生47岁开始自学西班牙语后,着手翻译《堂·吉诃德》,后来这本译本被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当作国礼送给西班牙国王。记者问杨绛先生:作为一名好的译者,良好的母语底子是不是比掌握一门外语更重要

    这个问题得到了杨先生的肯定回答。杨先生说:翻译是一项苦差,因为一切得听从主人,不能自作主张,而且是一仆二主,同时伺候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的读者。

    七、钱钟书——“二百年三百年一见”的人物

    在《坐在人生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一文中,杨先生谈到钱钟书,爱护崇敬之情溢于言表。记者问她为什么从来不承认钱先生的骄傲?

    她回答:钱钟书只是博学、自信,并不骄傲。接着又充满自信地反问“钱钟书的博学是公认的,当代学者有几人能相比的吗?”

    杨绛先生以二个例子来作为证明,其一是:解放前曾任故宫博物院领导的徐森yu老人曾对杨绛说,如默存者“二百年三百年一见”。其二是:美国哈佛大学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哈里·莱wen与钱钟书会见谈学后回去,闷闷冒出一句:“我自惭形秽”(I'm humblde!)陪同的人问他为什么这样说,他回答:我所知道的一切,他都在行。可是他还有一个世界,而那个世界我一无所知。

    这两个例子确实可以说明钱钟书的天才于博学了。

    杨先生又谈到钱钟书自己对自己的说法:“人谓我狂,我实狷者。”

    狷者,有所不为也。

    深谙古典文化的钱钟书先生说自己是一个“狷者”,也就说明了自己是一个有信仰有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对于狂和狷,最好的注解当是《论语》,引如下:

    《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何晏集解引包咸曰:“中行,行能得其中者,言不得中行则欲得狂狷者。狂者,进取于善道。狷者,守节无为。欲得此二人者,以時多进退,取其恒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 读《走到人边上》杂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otxe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