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王金庄地名文化志
王金庄地名文化志(15)南叉渠

王金庄地名文化志(15)南叉渠

作者: 李彦国 | 来源:发表于2020-02-02 11:20 被阅读0次

            第二章,石崖沟

            第十五节,南叉渠

1.地理环境及地形地貌

南叉渠位于村西大南沟南叉,呈东北——西南走向,夹于东西两山之间,是沟内低洼地带,海拔仅770米,东径113.82度,北纬36.58度,渠洼梯田地块宽,土层深,是整个沟道中最肥沃的良田。因接纳山坡地的水土,土层不减反增。由于地形偏低,交通方便,利于田间管理精耕细作。

2.区域内现状

南叉渠土地共33块,总面积24.45亩,石堰长2234米。花椒树377棵,黑枣树39棵,柿子树3棵,糖梨树1棵,桐树12棵,新栽核桃树近百棵。渠中从前到后有水井一眼,水窖3个。

耕地类型、土质及适宜种植的作物

南叉渠梯田类型是典型的渠地,肥土深厚,土质优良,性状偏粘,黑红土混合,适宜多种作物和树木生长。1970——1980年代,渠内全部种作小麦。90年代后,弃种小麦而以种植蔬菜为主,后半部分轮作玉米、谷子、高梁、大豆,前半部分种植白菜、西红柿、萝卜、南瓜、豆角、青菜、茄子、黄瓜、大葱等各类蔬菜。

4.历史传承情况

南叉渠梯田明末清初由李氏世祖李昇开发,后由次子李让一支继承。1946年前,部分卖给曹贵堂和曹书只一族。1956年,该渠土地随户主的户籍,归三街和四街两个大队分散耕种。1976年将分散的插花耕地化零为整,该渠所有耕地划分给四街大队。1981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尽量让每户都种点好地近地,于是33块渠地由刘耀文、刘兰榜、刘国平、刘香吉等39户耕种。其中有些地块用石板界开,形成一地多户的格局。

5.地名的由来及故事传说

南叉渠旁边的山道,自古为四面环山的村庄向外的一条出路。仅容行人和毛驴行走,2010年,四街村曹群榜和曹书平,审测到地形坡度不超过40度,可以修一条马路,于是发动村民利用冬闲时间整修扩宽原来的路面。为防山洪冲毁,春天先把陡处打水泥硬化50米。次年,政府为村民供应水泥,从沟口到沟底全部硬化,将原来的石渣路、石阶路修成了平展展的全新水泥路。玄耕机,三轮车乃至四轮车、面包车、小轿车都能开进山里,方便多了。

李彦国

相关文章

  • 王金庄地名文化志(15)南叉渠

    第二章,石崖沟 第十五节,南叉渠 1.地理环境及地形地貌 南叉渠位于村西大南沟南叉,呈...

  • 大崖岭是王金庄西去的唯一高山古道。

    《王金庄地名文化志》第五章大崖岭 【地名由来、故事及传说】 大崖岭是王金庄西去的唯一高山古道 王金庄位于涉县城东四...

  • 王金庄地名文化志

    第二章,大崖岭 全大崖岭概述 一、地理位置概况 1,王金庄村的地理形式基本属于东西走向,而大崖岭是王金庄二十四条大...

  • 王金庄地名文化志

    第二章,大崖岭 全大崖岭概述 一、地理位置概况 1,王金庄村的地理形式基本属于东西走向,而大崖岭是王金庄二十四条大...

  • 王金庄地名文化志(5)

    第二章,大崖岭 第四节,红土洼儿 一,地理环境及地形地貌 红土洼儿地形上窄,中间宽阔,下口比上部稍微宽阔一些。从中...

  • 王金庄地名文化志(6)

    第二章,大崖岭 第五节,葫芦娃儿 一,地理环境及地形地貌 葫芦娃儿上宽、下宽、中间窄。上半部地块较长,中间地块较短...

  • 王金庄地名文化志(4)

    第二章,大崖岭 第三节,渠洼地中段 一,地理环境及地形地貌 渠洼地中段的部分,左右都是石崖,上端也是石崖,地形好像...

  • 《王金庄地名文化志》后记

    在此处成书过程中 ,梯田协会正负会长曹京灵、曹肥定、李同江、王永江不辞劳苦,带头爬山越岭,实地测量每块梯田,勘察地...

  • 王金庄地名文化志(6)南丫豁

    第二章,石崖沟 第六节,南丫豁 1.地理环境及地形地貌 南丫豁是王金庄最高的地方,主峰海拔107...

  • 王金庄地名文化志(第三章第九章)

    王金庄地名[https://www.jianshu.com/p/0ebc0e18c8ba] 第三章,大南南叉 总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金庄地名文化志(15)南叉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ovf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