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老师,是我们上一代的人,他在辅导我们作文时讲到一首民谣,直到今天我仍记忆犹新。这首民谣是:
天旱渴死牛
下雨满山流
吃水贵如油
吃粮多发愁
老师说,这首民谣是王金庄的真实写照。
谈到吃水问题,老师说,遇上旱年,地处涉县的王金庄人要去武安县七水岭村挑水。
七水岭距王金庄八里,七水岭有七汪清泉,但大旱之年,泉水变细流,供不住这么多人都去挑水。人们不得不到更远的地方寻找水源。
从王金庄向东走20里,到古台村,有一眼活水井,水很旺,沿线十几个村庄的人都去挑,也能供得住。老师说王金庄人到20里地开外的古台去挑水,我只当成作文的材料去写了,写得轻轻松松。直到我去古台割荊条,拖着沉重的步伐往回走时,我才知道挑上一担水从古台往王金庄一步一步地挪动是怎样的概念。往返40里啊,空人不担担子都走得腿疼啊!
有人笑话王金庄人,一辈子不洗澡,能洗澡吗?是洗澡重要呢,还是活命更重要?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
当我在人生59岁第一次看到碧绿的阳澄湖水时,不顾一切地要登上护拦拍照,苏州作家蒋坤元,唐晓燕,邹治他们一把拉住我,怕危险,没让我拍到更辽阔的阳澄湖。他们哪里知道王金庄人对水的向往!
蒋坤元是这样写的:
当我们来到望苏台,他竟然要站在水泥护栏上拍照,被我们几个人一把拉了下来,这么高的城墙,万一掉下去,老命都没了。我对他说,你掉下去,你老命没了,我十头驴也没了。
阳澄湖的一倾万波,虎丘清澈的溪流,你为什么不往王金庄匀一点!龙王爷,我给你烧香何用!
(2)断水我是1960年代人,我这一代,不用去古台挑水。
当坚韧的历史老人步入1998年,王金人又改换了应付断水的方式。
当全村断水时,邯郸市政府,给我们运来了水袋,够一台拖拉机运载的大水袋。这时,我们向外界的出口已经打通。我们用马车,拖拉机拉上水袋,一溜尘烟,挺进天津铁厂。那里有水管,那里有自来水,那里有现代文明。
我们把天津铁厂的水拉回来了,拉到了大山深处。
各个生产队有自己的分配方式,我们四街第一生产队由队长带着一个社员专门拉水和分水。一是他俩会驾驭拉马车的骡子,二是他俩公平正直,能保证公平分配,不使一口人因断水而死于非命。
队长不识字,但好记性,他用一只小桶量水,从水袋里放满一小桶,再倒进各户桶里,按家庭人口多少,平均分配,一口人每天一小桶,管吃不管洗。全队共几户,一户有几口,谁分到了,谁没分到,不用记帐,他都心中有数。
有一天拉回水来,人们把马车围得密不透风。生怕落在后面分不到,不顾一切往前挤。只听队长大声喊到:
“都不要挤,都不要挤,先预支了昨天欠下的一桶,再从第二轮开始分发。”
我在想,昨天欠下今天补,怎么能说“预支”呢?可怜的不识字的老队长!错把补发说成预支的老队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