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一道作业题难道了我。
题目: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8厘米和5厘米,那么第三条边的长度最长不能超过( )厘米,最短不少于( )厘米。
很明显,此题的目的是考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针对三边关系,比较常见的题目是:
1.根据两边的长度确定第三边的范围,即第三边应大于两边之差,小于两边之和。常见的问题是第三边最长应比( )短,最短应比( )长。
2.根据两边的长度确定第三边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此时一般是要限定整数范围内取值。
虽然两种问题都是考查同一知识点,但由于其关注点不同,答案自然不同。当然,能清晰地分辨两题区别的同学,定是已深刻地理解了相关知识点,并能灵活运用此知识点解决问题。然而,实际教学中却发现,部分学生的学习还是一种生搬硬套地死学,只会说最后的结论,却并不能正确运用。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不能正确、清晰地区分这两个问题。
然而,今天看到的这个问题,在原来难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层难度。前面“不超过”的说法,有些口语化,并不是规范的数学语言。有点学生理解不超过就是小于,而有的学生理解就是小于和等于。说实话,刚开始我也按自己的习惯,理解为小于,后又根据后面“不少于”这个词语的意思,才想到了等于这一层含义。
因此,对于此题,我觉得也并不是不可这样命题,只能说,这样的命题,有些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再加上一些易混词语的使用,让人有种“文字游戏”的感觉。三边关系中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本来就是学生理解中的难点,再这样咬文嚼字地去给学生挖陷阱,势必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让一部分学生对数学望而却步。况且,常见的两个题型,基本上也就能考查到学生对此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也就不必再人为地给学生增加学习的困难了。
另外,我觉得上述题目的表述也是有些不严谨的。若将“不超过”改为“不大于”,也许学生在理解时就不会有太多的歧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