搁笔太久了,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一个理想主义者亲眼见证理想化外壳破碎更糟糕的事情了,在懒惰的被窝里把多天的思考整理整理,聊以自慰。
我小的时候,有位表姑家办喜事,邀请我们一家三口吃宴席,母亲趁此机会,为我买了件蓝白相间的运动服,价格不菲。那位表姑家姑娘的婆家在大通,去大通之前,我和一位远房的小姐姐玩得不亦乐乎,约定坐去大通的车一定要坐在一起。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我与小姐姐的友谊光速破裂在我换上运动服的一瞬间,我美滋滋地在亲戚们的赞美中走到小姐姐旁边,却发现她的眼睛红通通的,腮帮子因为憋着气一鼓一鼓的,别着头,看着窗户,与我俨然已成陌生人。我不解,慌乱地自责和委屈,实在找不出小姐姐不理我的原因,像个小猫儿一样蜷缩在母亲身旁,煎熬着度过了漫长的长途车时光。那日与母亲笑谈此事时,竟略微有些讶异,我到这个年纪都没有过的心理状态,被那个十岁的小姑娘演绎地淋漓尽致。啊!我们时常所说的“嫉妒”,大概如是。
搜索的嫉妒释义: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不良关系的体现,它是人感情的表现。由于怨恨且察觉别人享有之利益,并欲将其占为己有,因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与心理状态。成长这么多年来,时常会在同龄的小伙伴的言语中、行为上、甚至眼神里体会到这种称之为“嫉妒”的心理状态,也时常反省和思考,所幸我常常有不如他人时的失落和艳羡,少有嫉妒。这当然源于父母的正向引导,在与上述小故事里小姐姐的友谊里遭遇挫折后,母亲对我做了适合我当时年龄的劝解和分析,让我开始有意识地去理解这样的心理状态。二十几岁之后,当我开始探寻这个世界,我发现这世界上存在太多我力不能及的事,太多人的品行、能力、成就令人叹服和崇敬,所以在我看来,成年人的世界里,嫉妒除了其本身所拥有的狭隘与逼仄,也是对一个人的思想桎梏。
读周国平先生《论嫉妒》一文时,他说:“对不如己者的成功,我们不服气,认为他受之有愧。对胜于己者的成功,我们也不服气,必欲找出他身上不如己的弱点,以证明他受之并非完全无愧。这样的弱点总能找到的,因为我们怎会承认别人在一切方面都胜于己呢?我们实在大看重成功了,以至于很难欣然接受别人成功的事实。”到此处,我大概能化解一些心结了,我慌乱地躲避探寻、指责和不怀好意地挖掘,心里对抛弃了关爱和温情的行为举止悲伤又怨恨,无非是我心中对爱的保值太大,此时的小记,轻轻悄悄地在心上敲开了一个小孔,糟糕的情绪随着手指与键盘的碰撞,缓缓流走了。 我想,我应该放弃对满怀嫉妒的你的劝解,年龄不是体现一个人成熟的绝对条件,你该多看看,多走走,多想想,你也该明白,你已经是个大人了,你手里拿着梨看见我手里的苹果时,别将你的憎恶表现得太明显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