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包括回肠、空肠和十二指肠。
小肠位于腹中,上端与胃相接处为幽门,与胃相通,下端与大肠相接为阑门,与大肠相连,是进一步消化饮食的器官
小肠者,心之腑,属火。主化食为液,上奉心血
小肠与心之间有经络相通,二者互相络属,故小肠与心相为表里。
小肠主受盛化物是小肠主受盛和主化物的合称
受盛,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变化、消化、化生之谓。
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小肠盛受了由胃腑下移而来的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即受盛作用
二指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小肠对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将水谷化为可以被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精微由此而出,糟粕由此下输于大肠,即“化物”作用
如化物功能失常,可以导致消化、吸收障碍,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
泌别清浊,是指小肠对承受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进一步消化的同时,并随之进行分别水谷精微和代谢产物的过程
分清,就是将饮食物中的精华部分,包括饮料化生的津液和食物化生的精微,进行吸收,再通过脾之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心肺,输布全身,供给营养
别浊,则体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
其二,是将剩余的水分经肾脏气化作用渗入膀胱,形成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膀胱与肾为表里,俱主水,水入小肠,下于胞,行于阴,为溲便
因为小肠在泌别清浊过程中,参与了人体的水液代谢,故有“小肠主液”之说
所以张景岳说:“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类经·脏象类》)
小肠分清别浊的功能正常,则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
若小肠功能失调,清浊不分,水液归于糟粕,即可出现水谷混杂,便溏泄泻等
因“小肠主液”,故小肠分清别浊功能失常不仅影响大便,而且也影响小便,表现为小便短少
所以泄泻初期常用“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方法治疗
小肠的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即消化吸收过程,是整个消化过程的最重要阶段
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在脏象学说中,往往把它归属于脾胃纳运的范畴内
脾胃纳运功能,实际上包括了现代消化生理学的全部内容,以及营养生理学的部分内容
故曰:“人纳水谷,脾化精微之气以上升,小肠化糟粕传于大肠而下降”(《医原》)
所谓“脾化精微之气以上升”,实即小肠消化吸收的功能
所以,小肠消化吸收不良之候,属脾失健运范畴之内,多从脾胃论治
清浊不分,则现呕吐、腹胀、泄泻之候
咱前面说小肠与心相表里,为什么呢?
心火旺了,影响到小肠
心火炽盛,会出现心烦、口舌生疮、舌尖红赤疼痛等症状。若心火下移,影响小肠分别清浊的功能,又可引起小便短赤、尿道灼热疼痛,甚则尿血等症状,称“心移热于小肠”,又称“小肠实热”,可用清心利尿的方法导热下行
小肠实热:小肠实热多由湿热下注,或心移热于小肠所致,表现为小便频数,或尿液浑浊不清,或淋浊,或赤涩,或茎中痛
小肠虚寒:小肠虚寒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所致,表现为肠鸣泄泻、腹痛喜按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