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作者:小错 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习惯一旦形成,就融入血液,嵌入灵魂。
| 一
外公对我的影响,甚是深远。每次只要一想起他,我都不由得腰杆挺拔,坐姿端正,一副小学一年级学生上课的乖巧模样,大气不敢出。
总觉得有根无形的弦,把我站无站相,坐如瘫痪的身体一下子扯直,坐得毕恭毕敬,端庄大方,宛如大家闺秀。
小时候,我作为资深留守儿童,跟在奶奶身边生活过,也跟在外公身边生活过。纵使都是血缘至亲,但依然感觉还是跟在父母身边,比较娇宠。所以呀,有孩子的爸爸妈妈,还是把孩子带在身边吧。留守儿童的滋味,领略过之后,留下的是一辈子的影响。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而我的留守经历给我的影响,大部分是好的。
| 二
关于外公的记忆,印象中的他,一直都是夏天白衬衣,黑西裤,黑皮鞋。外出时打一把黑骨伞,伞收起来时就当拐杖。但他的腰杆子一直都是笔直的,毫无老人家的颓劲儿。冬天也是很讲究的大衣。衣服管理得当,毫无褶皱。
等到我长大后,一直想不明白,外公是如何保持着自己这一身的讲究。外婆在中年时离世,外公一直没再娶,单独扯大七个孩子。一个没有妻子照顾的中年男人,一直到老年,鞋帽光亮,衣着洁净平整,款式还挺不俗。屋里屋外在他的管理之下,整整齐齐,干净无尘。实在算得上一个奇迹。
一般农村人,门前屋内,大都堆满杂物,整个居住环境杂乱无章。用外公的话来说,在恶劣肮脏的环境下生活的人,运气也好不到哪去。对这个理论,我是信服且敬畏的。
| 三
外公不单止衣着讲究,在他那个小镇里,名声也显赫。
有次我跟着他到镇上赶集,一时没留神,走丢了。彷徨无助的我哇哇大哭。好心的人问我是哪家孩子,我说出外公的名字,大家居然说,你不用怕,整个镇的人都认识你外公,不会走丢的,我们带你去找你外公。
他们都知道外公经常去的地方,一会儿就找到了。
看到我挂着泪水,外公大马金刀地说:“怕啥,在这里,你走不丢的。”
我亲爱的外公,作为一个小娃娃的我,不知道您当时名声在外如此响亮,没找着您,当然是心慌的。心里委屈又不敢出声,我对外公既亲近,又敬畏。
他看我一时止不住眼泪,就带我去买汤粉吃。在吃的面前,我瞬间就眉开眼笑,毫无出息。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汤粉了,现在吃到这个味道,依然想起外公来。
正在吃得起劲时,旁边两个大男人突然吵架,还掀桌子,眼看着就要上演武打大片。
外公忽地站起来,低喝一声:“你们干嘛呢?什么事能不能看我份上,先停一停?这里有小娃娃在吃东西,别吓着了。”外公当时的模样,不怒自威。
那两个刚才已经处于箭在弦,不得不发的暴怒,听到外公的话,居然都停了下来,互相指着对方说:“我今天就看杰伯面子上,不跟你计较”,然后两人都绝尘而去,走了。我再次受到了惊吓!外公可真是个大人物啊!
外公坐下来,继续陪我一起吃汤粉。
小时候,因这事,对他甚是崇拜,特别有安全感。觉得他比电视里那些大侠厉害多了,都不用出手,几句话就把人摆平。牛掰得很呀。
从此之后,一有小朋友欺负我,我就报出我外公名号,居然很多次都能让我全身而退。感觉外公的名字就像一道灵光的符,能为我驱除各种困难艰难险阻,无往不利。小小的心灵,特有自豪。没啥事是我外公解决不了的。对他简直有种盲目的信任。
长大后才明白,一个人的威望,不会平白无故而来。是由于他长久以来的良好人格品德积累而成的。大家对外公的敬重,是源自于他一直以来待人接物的善心。
小时候,时常有人来乞讨。那时候的乞丐,是真的乞丐,饿到发慌的那种。只要是乞丐来到家门前,外公必然请他们进来,粥饭吃到饱为止。走的时候还给些杂粮让他们带走。外公说没能力管他们以后生活,但一顿饱饭,还是能管够的。
长辈的行善积德,儿孙看在眼里,上行下效,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 四
都说一个家庭和不和谐,是否兴旺,要看这个家庭是否尊重女性。
外公有三个儿子,四个女儿。
年幼时,我跟在外公身边。我妈跟我爸在外工作,一年回一次。
每到逢年过节时,外公都会准备好礼物,先是给三个舅舅和舅妈们,然后让舅舅挨个女儿把礼物送过去。至于我家的,外公说先攒着,等我爸妈回来一起送过去。
在我妈那个年代,经历了饥荒,文化大革命,大都是穷困人家。
穷人家孩子早当家,穷人家的女儿更早就要当家了。
外婆大概是40多岁时离开,都说长女如母,妈妈也就早早就承担起家里的活儿。
即便是这样,外公还是让我妈去上了小学。而且是上完整个小学。那时候农村的女孩子上学,是件很奢侈的事。外公却做到了。其他的三个阿姨也读了书,但她们自己没坚持读完,这就不能怪外公了。
缺衣少食的年代,几乎没哪个人家,会让所有女儿都上学的。一般都是让儿子上,女儿都过早承担起沉重的农活。重男轻女才是社会常态。
懂事之后,我问外公,是怎么做到让所有女儿都读书。
外公说:“别人家女儿读不读书我管不了,但我的女儿,就是要读书的。能读到哪里就看她们自己的能力。女孩子读点书,懂道理,能持家,生活会容易些。”
对此,每每说起这个事,我妈都是挺骄傲的。我也替我妈骄傲,上天到底是公平的,生活亏欠她一个妈妈,但同时也给她偿还了一个百般疼爱她的父亲。
感谢上天,让我妈妈能当我外公的女儿,我也才有机会当他的外甥。
| 五
外公对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吃饭的餐桌礼仪了。
记得小时候,别的小孩子都是捧一碗饭,在外面边吃边玩的。但外公不允许这样,一定要我们端端正正坐在饭桌上吃饭。
饭碗要端起来,拿筷子手背不能朝上,饭不能泡汤吃,吃饭不允许吧唧嘴,喝汤也不能发出声音。必须要把腰杆子挺直来吃饭。
这三行加粗的字,对小时候的我来说,每次吃饭都是种煎熬。我吃得又特别慢。看到其他表哥们吃完了,我也想放下碗筷。但是外公说必须吃完才能去玩。他就这么威武严肃,端正坐着陪我吃,看着我把饭吃完才让我出去玩。每次吃完饭,都感觉解脱了。
这吃饭的礼仪,在小时候是种煎熬。但是长大之后,我却看不得别人不好好坐着吃饭,忍受不了吧唧嘴,连喝汤有声音也难受。
没想到小时候外公把吃饭的这些习惯,已经植入了我的骨髓,渗入血液,将会伴随我一生。而我也用这个去衡量别人。
外公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阿二啊,你以后是一定要读大学的知道吗?你哥调皮捣蛋,估计读不了大学,但你是可以的。一定要争气,读个大学给外公看看,好不好?”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那时候我连小学都还没读,心想大学究竟是个啥东西?很了不起的吗?既然外公都认为读大学是个很厉害的事情,那我就听外公的。
就凭着外公打小给我灌输我长大是要读大学的的这个信念,在我中考时选择中专还是高中,我不顾许多人的好心劝告,选择了高中。他们说读高中要考大学,要花费好多钱,而家里的经济条件又不够好。女孩子早点出来工作,赚钱养家。
我执意不听。小时候答应了外公的事,我要做到。后来也只是考上个三本,没考上像样的大学,但外公还是挺高兴的。说我家阿二挺厉害的,讲信用。幸亏我执意上高中,要不我得成了外公心里不讲信用的人,那多让他伤心呀。
| 六
我的历史启蒙,来自我外公大人。
从小就经常听他像说书先生似的,给我们讲guo gong两dang的局势。打小从他嘴里经常听到的是:蒋介石,蒋经国,毛泽东,周恩来等一大堆名字。小时候根本不知道这些人是谁,有多了不起。等到读书了,读到历史这一科,我觉得好亲切。书上大多内容,外公已经给我讲过了。
厉害了,我的外公大人。您应该是个人民教师才对呀!
外公对文人,有一种崇尚的情怀。
从他讲述历史中来看,他对周恩来的崇敬,是一种不容置疑的态度。有次他说得极度欢快时,说:阿二啊,你知道我为何同意你妈嫁给你爸吗?因为你爸跟周恩来同一个姓呀。而且你爸写字也好看。呃~~~没想到爸爸能娶上老婆,居然沾了周总理的光呀!而且写一手好字也是娶妻加分点。
| 七
在我出来工作一年后,外公就去世了。享年87岁。
那么笃定相信我能考大学的外公,只给我一次机会拿了工资在过年时,给他封了个红包。记得他当时可欢喜了,说没想到阿二也会赚钱了,真好!到现在依然很遗憾,没机会多陪陪他。
外公离开的那一年,我妈整个人都是垮的。她说从此以后,这个世界上再也没人像外公那样疼她了。
突然间很心酸,一直以为坚强是成年人自然而成的,无需练习。原来他们的坚强,也无非来自身后有亲人作为后盾。外公的离世,妈妈的支柱没了,我能理解她的彷徨无助,却也没法替代外公给她的固若金汤的安全感。
每次想起外公,都觉得心中有沟壑,岁月有回声。
他在时,他是我们处世的榜样;
他不在了,依然是我们的信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