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506552/71a445989e727bb8.jpg)
总是有当爸当妈的在抱怨,“完全不知道现在的孩子在想什么”“和孩子根本没办法交流,无论说什么他都嫌烦”“孩子太不听话了,什么时候才能长大成熟啊”……说来说去,家长们不约而同地将问题的根源归结为——代沟。
但是要我来说的话,就算真的有代沟,这条“沟”也是亲爹亲妈们自己挖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而孩子也不是一天和父母疏远的,正是因为平时我们没有注意与孩子说话的方式,让孩子在于家长的交流中,不仅收获不到快乐,反而平添诸多烦恼,与成年人交往姑且也要注意“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面对情感更加敏感却更加不会处理情绪的孩子更得愈加注意。
笔者列举一些家长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当然并不是说家长会刻意出错,而更多的是“没有意识到”,希望有助于提升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度。
案例一:
父母:“今天上课有没有认真。”
孩子:“很认真。”
父母:“下课有没有乱跑?”
孩子:“没有。”
父母:“老师布置的作业记好了吗?”
孩子:“记好了。”
……
完全是封闭式的提问,而孩子能做的就只是根据提问,进行唯一、单调、无需思考的回答,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对话——太无聊了——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得出结论:和爸爸妈妈聊天真没意思。
因此我们在对孩子提问时,要使用开放式的问题,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成为这段对话的“主导者”,父母要做的,只有引导他们将想说的话表达清楚,这也是在锻炼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
另外,杜绝无聊的对话,要想聊得愉快,必须用话题吸引对方,就跟“和男人聊游戏,和女人聊衣服”同理,去试着了解孩子们喜欢什么、流行什么,就算不懂也可以装作很感兴趣的样子。
案例二:
父母:“明天的活动很重要吧,你应该/你可以/我建议……”
孩子:“哦,知道了。”
……
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就将答案替孩子想好了,所以这并不是在和孩子进行交流,而是在下达指令和任务,孩子只有被动接受的份,那么又何来的“聊天”呢?
虽然父母们都有一颗运筹帷幄之中的孔明之心,但也请表现出如同大雄一般的窝囊表情,反问一句“那该怎么做呢”。就算是孩子主动向父母寻求帮助,也可以带着好奇心把事情的细节问清楚,并随时附带一句“那你准备怎么做呢”,启发孩子独立思考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只要不涉及到底线、原则问题,就多鼓励孩子“就按你说的办”。
案例三:
孩子:“今天学校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父母:“你怎么能这么想/你应该这么做……”
孩子:“哦,知道了。”
……
孩子原本只是想分享一件有趣的事,中途却变成了“思想教育大会”,那么谁还会自讨没趣地找你聊有趣好玩的事呢?
过于追求孩子“应该”怎么做和怎么说,会让孩子在对话中处于谨慎甚至紧张的状态,小心翼翼选择措辞,从而失去对谈话聊天的热情。当孩子的话语中确实出现了不恰当的言行时,我们不必当场戳穿强行终止对话,而是多问“然后呢”,了解孩子真实的观点,再通过“我也认识这么一个人……”“我听过一个故事……”的方式,侧面告诉孩子正确分辨对与错,比起说教孩子更喜欢故事。
案例四:
孩子:“今天在课堂上,我被老师批评了……”
父母:“肯定上课又没认真,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
孩子:“哦(其实想说的是老师错怪自己了)。”
……
连孩子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就根据某一个词,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就开始宣读判决书,试问这样的家长真的能成为孩子倾述的对象吗?
请把孩子先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来尊重,至少也请先听孩子把话说完,暂时把自己当作是听故事的人,多问“为什么”“怎么样”“然后呢”,确定自己理解了他想要表达的东西、没有任何的误会之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
案例五:
父母:“为什么会这么想/难道不是应该这么做吗……”
孩子:“哦。”
……
看似是在为孩子提建议,然而通过反问句的形式说出口,在孩子听来就只是在否认自己,最后对话也能以孩子的沉默收场。
孩子的经验和阅历有限,遇到问题自然会有考虑不周的情况,作为父母当然也不希望孩子碰壁受挫,但直接给出答案就剥夺了孩子的思考过程,看似是在解决眼前的问题,会容易埋下孩子容易依赖的祸根。
那么,我们不妨多问一些“万一”,提醒孩子他的想法不够成熟,还有没想到的地方,激发他自行弥补漏洞。如果确实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我们也可以用“你看这行好不好……”的方式,给出建议而不是下达命令,甚至是给出多项方案让孩子独立进行取舍和抉择,自行承担选择后的结果。
案例六:
父母:“知道自己错了吗?”
孩子:“……”
……
这种诱导式发问,对孩子来说简直是送命题,因为他们没得选择:回答“不知道”,铁定会再挨一顿打骂,这是显而易见的;若孩子回答“知道”,则面对之后的问题“错哪了”,心态肯定会崩溃,毕竟或许孩子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是错的。
诱导式提问,多用在法庭上给对方下套,然而即便是孩子做错了事,家长进行批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改正错误”而不是进行“有罪宣判”吧。因此,对于设计底线、原则的问题,一定要摊开了明说,切实把问题说清楚,即使是在孩子犯错时就进行了处罚,过后也要进行思想教育。
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不一样的,也不可能用简简单单6个案例,就完全掌握孩子的心思,这里仅仅是抛砖引玉而已。其实在大多数时候,只要我们放下身段,把孩子当作是一个对等的朋友去“经营”,即便不学习任何秘诀也能成为和孩子沟通交流的大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