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参观
来自全省各地的民族地区项目校的负责人齐聚印江。
去之前,曾一度怀疑,怎么到那么远的地方做汇报?当第一天跨进印江中学,看到古色与现代相辉映的建筑,我豁然开朗……
随着解说员的脚步,来到文昌阁前。据说是印江地标式的建筑。历经风雨的洗礼,依然屹立着,只是多了些岁月的痕迹,塔的每一层都有书法名家留下的作品。这些作品或是遒劲有力,或是飘逸自然,让塔显得更加的厚重。
步入青瓦屋顶的四合院,不禁为之惊叹,这哪是校史馆,更像是在随着“导游”在观赏某一名胜古迹。校史馆内除了介绍学校的发展史,荣誉之外,我观看学校每一年的制度建设,教研教改,老师们的论文集。令人叹为观止的书法室——古朴,雅致,布置者在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十分周到,包括摆放的物件,不禁暗暗感叹创意者的用心至深。
与之截然不同风格的是教学楼,现代建筑气息十足。宽敞的会议厅,高大的教学楼呈现眼前。走进教学楼,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最吸引我眼球的的 当属陶泥制作。走进教室,学生正在上课,他们坐在拉坯机前,娴熟的拉着各种造型的物件。那动作不输给专业人士。展示台上,已经成形的各种陶瓷,是学什么学习的成果。再扫视一下教室的布置,从陶瓷的制作程序到陶瓷的发展。让学习者一看就清楚。
参观中,不免感叹,学校不仅需要钱,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者的情怀,每一处无不彰显教育的力量。有的东西是需要钱解决的,但有的,却不是钱的问题。那就是学校内显的文化。那是学校发展中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从教师团队,从学生精神面貌均可看出学校的样态。
在回宾馆的路上,不由想到“教育的幼苗,需要有心人从根浇灌。”是的,无论处于怎样的境地,亦或是绝处办学,不能丢失的是最初的心,遇到瓶颈,不是退避三舍,而是迎难而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或许正好是一次博弈,一次考验。没有一帆风顺就能做好一件事的,即使不成功,但只要曾经付出过,撒下过汗水,享受付出的过程,那也是一种快乐!那样的快乐不是每个人都能尝试到的。借助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项目,推动学校发展。让师生舞台更大,让乡村教育之花在偏远山区绽放。
二 分享
校长发言环节,是这次活动的重头戏。每位校长都带有70份发言材料,发放给参加活动的校长。
这与参观不同,心情不再是那么放松。活动以圆桌会议的形式进行。专家们一一入座。事先没有公布发言顺序。临到会场,经专家们商议,从黔西南开始。主持人理了理交的材料。第一份材料,便是我们学校。毋庸置疑,我是中彩了。正好,讲完可以安心听别人说。只是刚到会场,还没缓过神,就开始,还是小有紧张,借打开PPT的时间,平复了心情,随着PPT的打开,汇报也就开始了。我不再按照汇报材料讲述,而是快速的7分钟之内,将学校、团队,学生,重点工作汇报完。由于时限的规定,不像做讲座那么随意,汇报结束,虽掌声不断,但感觉还是欠缺什么。
第一个上台的不一定是坏事,或许这是聊以慰藉的方式吧,不过,在专家点评环节,对我校的点评时间可以足以证实,的确不是坏事。在肯定的学校办学,团队合作的同时,给出了建议:需再提炼,将学校的平台,阅读写成案例,申报成果奖。听到专家提出的建议,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平台让老师走出去的同时,也是反哺学校的过程,最终受益者必将是孩子们。
三 行动
人生过半,一路走来,似乎有点累,每每有这种感觉时,总会有一个机会,让自己打消懈怠的念头。走出去在与同行交流中,似乎累的感觉便会殆尽,留下的还是那颗最初的心。于是,心中便有了想法:
行动起来,无关其他,只为人生总有一点奋斗的痕迹;行动起不为其他,只为不负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神;行动起来,不为其他,只为自己是教师,需做本属于自己该做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