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0分钟读完《亲爱的安德烈》,感受母子间的心灵碰撞

10分钟读完《亲爱的安德烈》,感受母子间的心灵碰撞

作者: 小聋君 | 来源:发表于2017-03-18 09:50 被阅读100次

【小聋君说】

“亲子”之间的隔阂可以说深深困扰着许多人。作为家长,他们希望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小孩以使他们人生更加顺畅;而作为子女,他们更多的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与信任。

那么,如何在两代人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呢?作家龙应台的这本家书或许值得你借鉴。


10分钟读完《亲爱的安德烈》,感受母子间的心灵碰撞

              《亲爱的安德烈》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来源公众号海娇)

                          隔代的爱

这代与代之间的情感密码,暗暗浮动,像巷弄里看不见的花香。
隔代的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
他们深爱彼此却互不相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
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
我想念你,孩子,在这个台北的清晨三点,我的窗外一片含情脉脉的灯火,在寒夜里细微地闪烁。然而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
和你的缘分,在这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地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
当然你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你自己。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10分钟读完《亲爱的安德烈》,感受母子间的心灵碰撞

                          乡土文化

那个“愚昧无知”的乡村对于我,究竟是一种剥夺还是给予?
乡村里的那些人,以最原始最真实的面貌存在我心里,使我清醒,仿佛是锚,牢牢定住我的价值。
那“愚昧无知”的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力,悲悯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嚣张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
同时,我看见自己的残缺。生活的艺术,这其中包括品味和态度,是无法补课的。音乐、美术,在我身上仍旧是一种知识范围,不是一种内在涵养。生活的美,在我身上是个要时时提醒自己去保持的东西,就像一串不能遗忘的钥匙,一盆必须每天浇水的植物,但是生活艺术,更应该是一种内化的气质吧?它应该像呼吸,像不自觉的举手投足。我强烈地感觉到自己对生活艺术的笨拙;渔村的贫乏,造成我美的贫乏。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是我时刻谨记在心的问题,也是我想要走得更远飞得更高需要首先解答的问题。
过去,是我们必须概括承受的。
我也常常在想,我的过去,我的家乡,我土里土气的、卑微朴素的原乡给予了我什么?又剥夺了我什么?
大学时开始察觉自己与城市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舍友的差别,她懂得美容护肤,时尚装扮,亦懂得人情世故,礼尚往来;她似乎没有很强的生存能力,不知道衣服怎样缝、暖瓶怎样装,但她却略知些法律常识和正确维权。那时候我想,这可能就是不同的家庭背景所赋予我们的不同能力。
我的农村背景赋予我的是:
极强的生存能力,买菜记得还价,做饭如何蒸炒煮,手洗衣服前要泡一泡,晾晒前要抖一抖;
朴素节约的消费观念,真正因为需要而去买一件东西,顾虑性价比,认为鸡蛋是世界上最有营养的事物;
隐忍的家庭责任感,常常会为自己的得意尽欢有隐隐的自责,因为家人没能享受到此般美食美景。担心哥哥开车、牵挂妈妈身体,认为自己对他们肩有责任;
向善的人生态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种大话现在已经不敢也不屑于说出口了。修身、齐家,做好储备即可,治国、平天下需要机遇和舞台,虽不奢望,亦不放弃希望。
而它剥夺我的是:
狭窄的见识。我不懂得怎样选车险,不懂得单元房户型的好坏,不懂得马拉松的准备工作,亦不懂得小小的“能量棒”为何物。这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和家人不曾告诉我的;
对美和艺术的鉴赏无能。我欣赏不了高雅的芭蕾舞,亦无心思去听小提琴演奏会,我作的画奇丑无比,亦品鉴不出梵高和莫奈的画风。对艺术的细致分辨、性格突出、以及独立品味的缺如;
焦虑的心绪。贫穷带给我们什么?我也许没有见识过真正的贫穷。在电视里看到因为饥饿而瘦成皮包骨却有一致圆鼓鼓的大肚子的难民孩子,那种严重失调的身材比例给我造成很大的视觉冲击,他们的眼睛里写满饥渴和无奈,我才明白贫穷,剥夺的是一种养尊处优的从容,我如何要求他淡定的、缓慢的去享受一只鸡翅,我又如何要求他对一个白花花的面包细嚼慢咽? 10分钟读完《亲爱的安德烈》,感受母子间的心灵碰撞

                          家国情怀

整个社会,如果历史拉长来看,却是在抑郁中逐渐成熟,在浪费中逐渐累积能量。因为,经验过压迫的人更认识自由的脆弱,更珍惜自由的难得。
我们这一代人,因为受过“国家”太多的欺骗,心里有太多的不信任,太多的不屑,太多的不赞成,对于所谓国家,对于所谓代表国家的人。

如是如此解说“中国”,怕是难以通过审查而得以出版吧。不过国内很多网民也曾如是批判和抱怨,只是他们批的、怨的是“政党”,而不是“国家”。于我如是。我爱中国(虽然这其中不乏被从小到大的教育洗脑和灌输的效果),但我不是很爱统治中国的那个政党,以及它廉洁、正义、开放、包容的表面下掩盖着的那些不公、不义以及潜规则。在形式的后面,有媒体的操弄、权力的恐吓、资源的独占垄断,一切以民主合法的“形式”进行。

世界杯足球赛对德国的集体意识有巨大影响。
很多年轻人,为了要有归属感,就加入犯罪团体。

集体意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到底有多大必要?对于个人的工作生活又有什么影响?

归属感是什么?为什么人一定要有归属感?

随着年龄渐长,我可能越发没有了这种所谓国家的集体意识。“中国”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被提及的越来越少,也就无法清晰获取自己有无对这个国家的归属感。可能是因为我不曾跨出国门的缘故吧。

但体育赛事对于唤醒人的集体意识还真是有巨大影响。记得科比退役的最后一场比赛,当时我在健身,健身房的电视被教练统一调配到CCTV5体育频道的比赛直播,距离比赛结束还有2分钟多,湖人和爵士竟然95:96近乎平手,健身房里所有人的神经都绷紧了,大家停下了手上的器械,暂停了跑步机,专心致志地盯着电视屏幕,希望科比能有一个出彩的结束,给比赛带来转机。果然,球被传到科比手上,转身投球,球进了!整个世界都沸腾了,健身房里一片欢呼之声,人们笑着抱着,庆祝着湖人的胜利。

这时候我才切实感受到人们的集体意识,也许4年一次的国际盛事奥运会就是为了唤醒人们的集体意识才特意举办,这样想来,电视还真是一种愚民工具呢。

10分钟读完《亲爱的安德烈》,感受母子间的心灵碰撞

                      十八岁的叛逆

欧洲十八岁青年人的生活方式:性、药、摇滚乐。
人类是由直觉左右的。“摇滚乐”不仅只是音乐,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品味的总体概念:一种自我解放,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自由自在的生活,对不可知的敢于探索,对人与人关系的联系加深......
德语有个说法:如果你年轻却不激进,那么你就是个没心的人;如果你老了却不保守,那么你就是个没脑的人。
每一支烟,是一个小小的休息和释放。一根烟,使美好的一刻完整了。
歌德曾经这样描写少年:向天空他追求最美的星辰|向地上他向往所有的欲望。
生活里还有最凡俗的快乐。任何让你全心投入、尽情燃烧的东西。

十八岁的你有过怎样的叛逆?又有什么让你热烈沉溺?我似乎完全没有。学霸、乖乖女是我十八岁的标签。现在想来这样的人生也是不完满的吧。

但少男少女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还是有的,渴望浪漫,对未来充满想象,也接受了世界的邀请。我两脚站在狭窄的泥土上,眼睛却望向开阔的天空,觉得未来天大地大,什么都可能。

10分钟读完《亲爱的安德烈》,感受母子间的心灵碰撞

                          关于友情

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愈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
岁月的尘沙,滚滚扑面,再重逢时,也已不再是原来的少年了。
10分钟读完《亲爱的安德烈》,感受母子间的心灵碰撞

                       妥协VS抗争

成年人锁在自己的惯性思维里,又掌握制定游戏规则的权力,所以他太容易自以为是了。
你将来会碰到很多你不欣赏、不赞成的人,而且必须与他们共事。这人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部属,这人可能是你的市长或国家领导。你必须每一次都做出决定:是与他决裂、抗争,还是妥协、接受。抗争,值不值得?妥协,安不安心?在信仰和现实之间,很艰难地找出一条路来。你要自己找出来。

之前有接触过一个词,叫权力距离指数(PDI),通俗的说,就是指,你在多大程度上敢于表达与领导的不同意见。研究表明,较高的PDI是造成韩国空难的罪魁祸首。随着世界一点点在面前展开,你会越来越频繁地面临这样的选择——妥协还是抗争?人生百态,区别对待吧。

                         成长烦恼

烦恼一

每一个问题,好像都在考验我性格里不同的一个部分。每一个问题性质不一样,所以就需要不同的面对方式,也需要调动我性格里某一种品质,这个品质,我或者有,或者没有,需要开拓才会发现。有的问题需要的是勇气,有些,需要智慧。
我的理性毕竟败给了我的情绪。
你需要平衡,既要体贴到别人的感受,又要照顾到自己的立场。

有勇有谋,真是一个完美的词。但我所见识的这一些或许不多的人里,有勇者未必有谋,而无勇者大多无谋。勇,不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一种高调声张,亦不是大展拳脚撸袖挥肘的一场博弈表演。我以为的“勇”,是一种大难临头的淡定从容,是一种思绪万千的果敢谋断。

理性VS感性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已经二十六了还是知易行难,更何况十八岁的安德烈了。

烦恼二

一种飘忽的情愫?一点秘密的、忽然来袭的、捉摸不定的、甜美的感觉?
谁抵挡得住“美”的袭击?对美的迷恋可以打败任何智者自以为是的心得报告。
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秀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

10分钟读完《亲爱的安德烈》,感受母子间的心灵碰撞

                         理想主义

不要无条件地相信理想主义者,除非他们已经经过了权力的测试。一个有了权力而不腐化的理想主义者,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理想主义的本质——它是珍贵的,可也是脆弱的,容易腐蚀腐败的。很多人的正义感、同情心、改革热情或革命冲动往往来自一种浪漫情怀,但是浪漫情怀从来就不是冷酷现实的对手,往往只是蒙上了一层轻雾的假的美丽和朦胧。

理想——这个假大空的话题。曾经自诩是有理想的青年呵,现在想来真是有些可笑。我过去所谓的理想主义还真的只是一种“浪漫情怀”呢。现实啪啪啪几个耳光打过来,立马就明白是不是理想主义了。以后还是少给自己戴高帽子啦~

                          所谓文化

我说“文化”,不是指戏剧、舞蹈、音乐演出、艺术展览等等,我指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情趣。用欧洲做例子来说吧。我享受的事情,譬如说,在徒步区的街头咖啡座和好朋友坐下来,喝一杯意大利咖啡,在一个暖暖的秋天午后,感觉风轻轻吹过房子与房子之间的窄巷。美好的并非只是那个地点,而是笼罩着那个地点的整个情调和氛围,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的沉淀。
酒吧跟咖啡馆,在欧洲,其实就是社区文化。
文化来自逗留——“逗”,才有思想的刺激、灵感的挑逗、能量的爆发;“留”,才有沉淀、累积、酝酿、培养。我们能不能说,没有逗留空间,就没有逗留文化,没有逗留文化,就根本没有文化?
思想需要经验的积累,灵感需要孤独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累积、沉淀、宁静观照,哪一样可以在忙碌中产生呢?我相信,奔忙,使作家无法写作,音乐家无法谱曲,画家无法作画,学者无法著述。奔忙,使思想家变成名嘴,使名嘴变成娱乐家,使娱乐家变成聒噪小丑。闲暇、逗留,确实是创造力的有机土壤,不可或缺。
文化可以沉淀,必须是里头的人有超越个人、超越小我的想象,有梦、有理想,愿意为一个更崇高的目的去奋斗。

最近逢人就被夸“文艺”,心中似有万马奔腾。“文艺”这个词着实被网民们玩坏了。好像不知不觉,突然就变成贬义词了。所以下次别人再跟我打招呼叫我“文艺女青年”,我打算这样回击他——“怎么好好的骂人呢?”哈哈

文化叫我销魂叫我蚀骨。我如饥似渴地读书,不为给自己升值,更不为升职加薪。我只是乐享其中,悠然自得。

广义的文化如何铸就?包括人文文化、企业文化等等,却常常让我不知所措。龙应台先生所提出的“文化来自逗留”仿佛打开了我思维的一扇窗。就此延伸,或许身心的自由是文化创造的必要条件?不清楚,继续存疑吧。生活的苦楚,可以炼就深刻的思想,这一点我倒是不怀疑。

10分钟读完《亲爱的安德烈》,感受母子间的心灵碰撞

                        好的工作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

由以上龙先生所说,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开放的妈妈。也由此使我对目前的工作多了一分感恩。我清楚感受到自己对于工作的态度在变,从之前的Workaholic变成工作生活的权衡者。并且原谅了自己目前的无为。是的,我感觉到快乐。这就足够了。

                        衰老和死亡

“老”,其实就是一个败坏的过程。
我恐惧什么?我恐惧失去所爱。我恐惧失去所能。我恐惧失去。而生命败坏的过程,其实就是走向失去。

正如我在一本专门讲述衰老与死亡的书(《最好的告别》)里所感受到的,年老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起初我们只是丧失了听觉、视觉、嗅觉和感觉,以及灵活的四肢与头脑,渐渐地我们开始丧失对这个世界和时代的领悟能力,最后我们甚至丧失了人之为人的尊严、体面、自由等等珍贵而倔强的东西。这是一个正常的不可逆的过程,接受它吧,如此你才能无惧无畏。

10分钟读完《亲爱的安德烈》,感受母子间的心灵碰撞

全书都可以感受到龙应台先生作为母亲对儿子的脉脉温情。她一反针砭时弊的犀利笔锋,代之以为人母的如水柔情,就像那千千万万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妈妈一样,嘱咐儿子踢完足球不要直接用凉水冲头,担心儿子为什么昨晚凌晨才回家,介意儿子跟谁交朋友,关心儿子去哪里都干了些什么。

另外她也是一个开放、包容、懂得反思、愿意跟儿子平等对话的妈妈。她不标榜自己的母仪,更没有长辈的威权。她只是像个好朋友似的跟安德烈讨论大至国事小至家事,坦率又温柔,痛楚而温馨。

10分钟读完《亲爱的安德烈》,感受母子间的心灵碰撞

相关文章

  • 10分钟读完《亲爱的安德烈》,感受母子间的心灵碰撞

    【小聋君说】 “亲子”之间的隔阂可以说深深困扰着许多人。作为家长,他们希望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小孩以使他们人生更加顺...

  • 母子一场,只能体面退场

    看完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感慨良多。初次看到书名时,以为是小说。看了后才知道是母子间的书信。 儿子安德烈18...

  • 云中谁寄锦书来

    ✉️01 最近在读龙应台和安德烈合著的《亲爱的安德烈》,是36封母子间的信,便一下子勾起我关于“信”这个话题的回忆...

  • 补课

    最近读完了龙应台的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这是一部母子间的书信结集。 十八岁初长成人的儿子和一位已经步入中年的母...

  • 32 | 33《亲爱的安德烈》

    《亲爱的安德烈》是作家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用三年时间互通书信的结集。 36封家书呈现了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中西不...

  • 龙应台和儿子的对话:如果我平庸,你会失望吗 ?

    《亲爱的安德烈》是作家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用三年时间互通书信的结集,36封家书呈现了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

  • 母子间的战争——《亲爱的安德烈》

    一口气看完这本书,突然也想写写我的妈妈,写写我和妈妈之间的一些事情。 儿时的我无论是淘气,还是安静,碰到了什么高兴...

  • 读亲爱的安德烈之两种道德

    在亲爱的安德烈里,安德烈和龙应台关于积极的道德和消极的道德产生了一些思维上的碰撞。安德烈有些困惑,他知道中国大陆的...

  • 写给我“大”的一封信

    我曾提到过,一年前看了龙应台和她大儿子合著的《亲爱的安德烈》,其中母子间36封信的深层交流,无一不表达他们...

  • 评《亲爱的安德烈》

    刚刚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心里感受很多,又好像无法描述出来,因为这本书的读完并不是一气呵成的。是隔三差五翻上几页...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0分钟读完《亲爱的安德烈》,感受母子间的心灵碰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plu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