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拿起了一本国内语文特级教师、出了很多书的一位作家的书,(不点名,不说书名)这本书还是我的一位朋友推荐我阅读的。拿起书,看了一下框架,预判了一下哪里应该是重点部分,然后认真阅读起来。看着看着,我就焦躁了起来,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再也读不下去了,实在忍不住,向朋友抱怨了一下这本书。
先说缘由哈。一本工具书,不管怎么说,作者最后体会的地方一定会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他能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方法、心得阐述得清楚、透彻,读者也会很有收获。但整本书,所读过的部分,基本上都是拼凑起来的,点到为止。实操没说明白怎么实操,理论没有说透理论,感觉就是一堆资料东拼西凑堆起来的一本书。
国内的出版社,名人好出书,以名人的名义拼凑的书也不少,名人自己出的烂书估计也不少——因为出版社认为好卖啊。因为这样,大家对于出书这件事情,就不会很严谨认真地对待了,随随便便就可以出一本书,等着收稿费,多好的事情啊。所以,现在看到很多的工具书也好,理论书也好,国外引进的书一般来说都会好很多——尽管有时候译者的水平不咋好。所以,感觉国外的学者在做学术的时候,还会比较严谨;但国内的学者做学术,那种严谨度就不行了。
我还读过一些国内博士生写的专著。读完下来,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国内的博士生写书,最厉害的点在爬梳文献;最薄弱的点,在提出自己的思想。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了解某个版块知识的历史沿革和文献发展经历,去找几本同类型的国内博士生写的书就好了。但如果说我们想读到更加深刻透彻的理论梳理,最为需要的就是阅读国外的学者的专著,他们的书里才会有自己的见解——尽管文献梳理上可能不那么到位。
一个早上,被一本坏书败坏了胃口,竟然提不起兴趣找其他书阅读了。以此文作为记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