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夫子音
《正蒙》句解第三【原文】:
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知死之不亡者,可与言性矣。
【译文】:
聚合在一起的气是我的身体,分散开没有形状的气也是我的本体,明白了身体死亡,气体存在的道理就可以与他交谈本性的规律了。(气体有聚散的变化,它是组成身体的关键,身体有存在和消亡的变化,但是气体是没有消亡的,它只是变化成另一种形式。这是本性层面的道理,我们能看见的只是在气体的聚合上,当它分散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那也是组成万物的本体。)
【原文】:
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顾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从来,则深于《易》者也。
若谓虚能生气,则虚无穷,气有限,体用殊绝,入老氏“有生于无”自然之论,不识所谓有无混一之常;若谓万象为太虚中所见之物,则物与虚不相资,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于浮屠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之说。
此道不明,正由懵者略知体虚空为性,不知本天道为用,反以人见之小因缘天地。明有不尽,则诬世界乾坤为幻化。幽明不能举其要,遂躐等妄意而然。不悟一阴一阳范围天地、通乎昼夜、三极大中之矩,遂使儒、佛、老、庄混然一涂。
语天道性命者,不罔于恍惚梦幻,则定以“有生于无”为穷高极微之论。入德之途,不知择术而求,多见其蔽于诐而陷于淫矣。
【译文】:
明白了虚空是由气体组成的,就了解了气体的有和无、隐和显、神和化、性和命的关系(虚空离不开气体,它包含一切气体的运行变化规律),它们是统一而没有差异的。了解了气体的聚和散、出和入、有形和无形之间的规律,就能推究出万物产生的根源,这样就更有利于《易》学的研究(因为万物都是由气体的聚散变化组成的)。
如果说虚空能产生气体,那么虚空无穷、气体有限,体用已经发生了矛盾(虚空是体,气体是用,虚空是由气体组成的,但是虚空不能产生气体),就步入了老子的“有生于无”的自然之论当中,不了解所谓的有无原来是一体的道理(有和无它们都是气体聚散变化的结果,所以说是一体的);如果说气体所形成的万物都是在太虚当中所见的幻象,那么万物与虚空都变得不能统一,万物是万物的形象,虚空是虚空的形象,万物和虚空、天和人都变成了虚幻不实的(因为是气体组成了万物和虚空,如果说万物都是幻象,那么虚空也就成了幻象,这样便否定了气体的存在),又陷入了佛家所说的山河大地都是因为眼翳所见之物(佛家认为眼睛生病了才会看见山河大地,眼睛如果好了,心如果不动的话就没有山河大地)。
这样的道理不明确,正是由于懵懂无知者粗略的知道道的本性是虚空,但是不知道道的本性仍然可以发挥它的作用(道是一种自然规律,它的本性如同虚空,但是它有气体的不断运行,所以才会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就会用人见的小范围来诠释天地之间的道理(人见的范围很小,但是天地之间气体的运行规律却没有穷尽)。明明虚空有不能穷尽的道理,但是还要误认为世界天地都是幻化的物象(佛家讲的是心,理学讲的是气,这是两者的区别)。对于有形和无形的物象,不能说出它们的真相,却一意孤行妄加猜测。不能悟解一阴一阳构成天地、形成昼夜,天地人三才连接宇宙,这样普遍而正确的道理,于是就把儒家、佛家、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混为一谈(不能站在气本论的基础上来客观看待宇宙的真相,只会使自己的思想越来越杂乱)。
虽然论说天道性命的关系,但是就好像在恍惚之中说梦话一般,所以就认为“有生于无”这是最穹高莫测的道理(没有客观朴素唯物论的基础,就会认为宇宙的真相是有生于无,也就是气体生于虚空,不明白是气体组成的虚空)。步入道德的路途,不知道选择正确的方法而接受,多数都被错误的见解所蒙蔽在其中了(在探索宇宙的真相,万物运行的规律时,离不开气本论的支撑,如果只是一味的猜测,那么只会与正确的道理背道而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