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世界裹上淡色的雾气。街道上,有人唱歌,有人生活。
在城市罕见的一场大雨中,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听到了那首《理想三旬》。那时候对电台之类的字眼很是反感的我看了一眼歌词,以为是《电台情歌》之类的。那首《理想三旬》在那段日子已经闷红,但是陈鸿宇还没有走进人们的视线。好几个听歌解忧愁的民谣狗已经数次向我推荐。我却每次看到那个“电台”就暂停,换歌,一气呵成。
直到那天大雨,无聊的我抱着一把破木吉他,用手机查找着没玩过的吉他谱。《理想三旬》是那时候最热的新歌,和《安和桥》《奇妙能力歌》之类的被推送到首页的前十条。我心想这应该不是《电台情歌》,这应该是别的什么东西。
终于忍痛点开了这首“理想电台”,一听,真香了!那个时候还没有真香这个词,但是那种感受是切实的。而陈鸿宇的童颜我当时未见,叔嗓却已经吸引住了我。以至于在后来看到了他的写真不敢相信,我通过声音心里描画出来的他应该是个扎着丸子头,胡子老长的四十岁老艺术家。
《理想三旬》娓娓道来的浑厚嗓音配上简单温暖的木吉他,好像民国间在雨巷中,画家旁边的游吟歌者。而唐映枫的词华丽不失深刻,听者在如诗如画中骤然惊醒于自己逝去并不完美的青春跌撞。
“趟出这片枯寂,就趟过生长”
《浓烟下的诗歌电台》也是一张优质专辑,除了《理想三旬》以外,还有很多好歌。其中基本全都是“陈鸿宇+唐映枫”。有《霓虹深处》乐队编曲的新面目和深刻十分的歌词,有《行歌》中倔强成长的少年,听得多了,我最喜欢的是那首《途中》。
这首歌的词唐映枫写于赴藏途中,一路所见所闻所感,皆写到歌中。6415的和弦进行很适合这种慢节奏的旅途长诗。歌者能在吟唱中更好的发挥,甚至后面加入一段念白,完整了这首《途中》。赴藏之旅正如少年成长之路,艰难险阻不必说,却又有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迷惘。正如那个时候的我。
不久后陈鸿宇+唐映枫,成为了一首好民谣的词曲标杆。陈鸿宇不是那种弹着“简化流行歌”的伪民谣歌手,唐映枫也不是每天把理想挂在嘴边词穷的词作者。他们两个人为近些年的民谣开创了更多可能,甚至唐映枫与更多优秀的音乐人合作,也有很好的效果。但兜来转去,我们发现陈鸿宇+唐映枫,才有这种互相成就的魔力。
年少怀揣的爱,终究要明白,唯有时间不可挡。
《一如年少模样》是陈鸿宇那张专辑的主打歌,笔者向来不喜欢一张专辑里面的主打歌,《如也》那张专辑让我如痴如醉,但是现在我也没听过几遍《如也》这首歌,但是《一如年少模样》很特殊,我将它归结为“陈鸿宇+唐映枫”的魔力。
《一如年少模样》虽然没有脱离民谣的骨架,但是从这张专辑开始陈鸿宇就开始尝试更多编曲可能。加重乐队的元素,不再只使用一把吉他。加入曼陀铃更是丰富了歌曲的内容,增强了叙事性。最后陈鸿宇标志性的叔嗓吟唱加上曼陀铃跳动的音符,年少的遗憾似乎哀而不伤,求而不得也没那么难过。
故乡是饭菜的香,是月光,是姥爷家的二锅头
再一次听陈叔的歌是他整合了《一如年少模样》这张专辑,增加了几首新歌。也有我一直很喜欢的几首歌。
我们心里的《额尔古纳》也是漂泊者的温暖故乡,陈叔在草原写尽漂泊俗世却不忘故乡的温暖。这张专辑的主题就是故乡。无论是《行歌》且行且唱游子之思,还是《额尔古纳》直接明了的写出故乡向往,亦或是《食味》中各色美味,姥爷家的二锅头。都能触动我们心中最柔软的心弦。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