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唐诗鉴赏摘抄

唐诗鉴赏摘抄

作者: 拜读LY | 来源:发表于2023-04-06 21:48 被阅读0次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1],寒梅着花未?

>注释

[1]来日:指从故乡动身起程的那天。绮窗:镂花的窗户。

翻译

朋友你从家乡来,应该熟知家乡事。

来的那天花窗前,那株寒梅开没开?

[插图]

>鉴赏导示

思乡的方式多种多样。诗人仅选取故乡窗前的那株寒梅,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饱蕴其中,可谓精妙。

鉴赏

这首小诗抒写思乡的情怀。

诗中用家常絮语的方式向友人询问家乡的情况。开头两句以设问口气,传神地表达了这种心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深之迫切;“应知”云云,近乎啰嗦,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结尾两句问到窗前的寒梅,十分亲切而意味深长。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着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像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

这首诗善于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比如,诗的后两句对家乡事的发问,就很有特点。一般而言,远离家乡,对于故乡的事情,想知道的应当是很多很多,家人健康?友人安好?山川景物、风土人情是否依旧?可是这些,诗中的主人公都没有问,而是选取了一个似乎无足轻重的问话:“寒梅着花未?”你来的时候,我家窗前的那株梅花开了没有?不从最关心的家人问起,而是问起梅花,看似反常,其实细细想来,却也未必。有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有这样一种心态,越是关心的事,可能是越怕说出口——只好问起看似不相干的梅花来。全诗戛然而止,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绮窗、寒梅,构成一幅古典而精美的画面,让人禁不住联想,那梅下或有佳人如玉?或有佳节之聚?——梅花在这里成了往日生活的一个见证。在这里,游子对于梅花的记忆,反映出游子浓厚的乡情,韵味浓郁,让人回味。

相关文章

  • 唐诗鉴赏摘抄

    峨眉山月歌[1]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2]。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3]。 >注...

  • (332)宋朝辉名师+研修共同体

    浩瀚诗海中的一个过客 ——读《唐诗鉴赏辞典》有感 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也借此机会开启了对《唐诗鉴赏辞典》阅读。这套鉴...

  • 《唐诗鉴赏》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悦读悦美,书香校园#我推荐一本《唐诗鉴赏辞典》。《唐诗鉴赏辞典》是一部学术性与普及性兼顾的书本,它融工具书和文学...

  • 唐诗鉴赏《月夜》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作者】 刘方平:唐代诗人...

  • 唐诗鉴赏《寒食》

    寒食 韩翃 〔唐代〕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作者】 韩翃:唐代诗人...

  • 人生的诗意

    我喜欢读读唐诗,近年来读了好几本鉴赏唐诗的集子。这次春节放假期间,又把《六神磊磊读唐诗》的文集完整看了一遍。其实,...

  • 唐诗摘抄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

  • 感受唐诗的美好

    对于唐诗,我心里一直心存美好。每年春节诗词大会是我必看的节目。 我家有一本《唐诗鉴赏辞典》,说起这本书,我...

  • 诗词原创 老街味道的一组原创小词

    去年读全唐诗鉴赏辞典用唐人原诗韵做了168首绝句,做完后开始读宋词鉴赏辞典,大约用宋人原韵做了40多首词。今年因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唐诗鉴赏摘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pou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