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幸福?有人说是拥有一个好家庭,有人说是交到一群好朋友,也有人说是遇到好老师等等。老师,对一个人的成长有非常大的影响。什么样的老师才能称为好老师呢?敬业爱岗的是好老师,德高识广的是好老师,爱生如子的是好老师,用于创新的是好老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能和学生一起学习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老师是教学生“学会”还是教学生“会学”呢?“同学们会不会呀?”“同学们有没有听懂呢?”同学们还有问题吗?”这类问话在我的课堂上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是老师判断学生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常用的方法。他们可以折射出老师的教育观念——上课的目的是教学生“学会”,而不是教学生“会学”,正是因为这一教育理念,我们课堂上的主宰往往是教师,上什么、怎么上?什么时候做?做到什么程度,全由老师决定,学生只是课堂的被动参与者,课堂的基本模式是”我讲你听”,在这种模式下的课堂,主要内容就是”我讲清楚了,你就听懂了”、“我分析对了、透了,你就理解了,会了”的教师主体论。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没有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就毫无价值,教与学是相互的,但也是不可替代的。教学生”学会知识”,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学生的学。只有学生“会学”了,他才真正有可能”学会”。学生会学,包括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等各方面。教师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学习的层面,还要向教学生“会学”的目标努力。
教师是教学生”不会的”,还是教学生”学不会的”,有些教师下课后,甚至放学后被学生围住问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虽然累,但很高兴,因为学生有问题了,这固然是件好事,可我们教师是否想过?学生的问题是”不会的”,还是“学不会的”呢?他们有区别吗?他们不但有区别,而且区别很大,学生有不会的就问,说明他们没有思考,更没有努力去尝试,因为知道问题的答案远没有弄清问题本身重要。解决问题的目的不在于找到答案,而在于寻找答案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习。“学不会”的是经过自己努力仍然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如果这样的问题得到老师的帮助,学生所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答案。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解决他们自己解决他们自己的“学不会的”问题。而不是帮助学生解决他们“不会的”问题。
教师是想办法让学生会听,还是想办法让学生会会问?会听和会问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递进关系,没有会听,就很难有会问。在现实教学中,好多教师过于重视学生会听,而忽视或淡化了学生会问,然而会听的学生是一名很棒的模仿者,而会问的学生则有可能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原创型人才。听只是知道、了解、选择,问则是质疑、思考、追究。培养学生会问的能力,挖掘学生质疑和创造的能力,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修正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教教学相长的辩证思想,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信奉三人行必有我师言,我们才会成为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好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