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近几年研究生的报考人数就能察觉到异常,从下面的图中可以看到,从16年开始,每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都在递增,而且增速基本保持10-20%以上。
转折点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并不太明白究竟2016年为什么成了一个转折点,也许我能给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答案。 2015年是我从大学毕业的一年,模糊记得大概是那年,我们广东省内很多高校的等级发生了改变,一些院校从普通的本A变成了重本,而一些以前是本B的院校则变成了本A,后面两年似乎又有增加,而到了现在应该是不再有「A」「B」之分了。 我无法理解这项举措的初衷是为了什么,但是单从结果来看,显然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 虽然人们都希望平等,但是现实是这个社会的正常运行必须要规则,而其中之一便是「等级制度」。我们无法漠视人类自身的差异,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提倡的绝对平等并不存在。有些人天生就适合做领导者,而某些人则天生适合做科研。 我们能提供的是一个「公平」的环境,而当初科举制度便是为此而设计,当今的高考也如此。当初科举有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和秀才,现在也有「清北复交」、985、221、普通重本和重本等划分。 而这些不同层级的划分有其必要性,尤其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更加需要多层次的结构来划分,就像大公司需要更为复杂的组织架构,过于扁平化反而会带来管理上的困难。 而如今的问题是,当初为了更为高效的多层级划分,如今尾端被「抹平了」。这就导致了那些在较低位置的学生不得不再去为自己寻找另外一个身份——研究生。
就业市场
我们国家发展的时间并不长,虽然增速被称为「中国奇迹」,但是却依然还没成为发达国家,这意味着国内的工资水平并没有像发达国家一样高,同时因为国内的核心技术并没有发展成熟,所以高端的制造业也寥寥无几。 另外,大学生为了读研还要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学业时间,而这显然会让他们觉得「时间成本」变得更高,也就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的「回报期望」更高。而在如今的就业环境之下,市场并没有提供足够的高端职位,所以即便读完研究生之后,他们大多数大概也只能找到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 当然,这些研究生的待遇肯定会比同期的普通本科生要好,只不过当「研究生」变得和当初「本科生」一样普遍的时候,研究生也就跟当初的本科生一样,不再有「溢价」。 如此扭曲的就业环境必须得到修正,否则每年大量的高校毕业生与就业市场的需求将会形成越来越大的缺口——一边是找不到想要的工作,另外一边则是找不到想要的人。
破局?
但想要短时间内打破这个僵局并不实际,更为实际的方式是,大学生提前了解到自己所感兴趣的行业,毕业以后直接以「较低姿态」进去,然后在行业里获取更多的经验,成为一个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 虽然前面提到国内就业市场严峻,有各种各样的筛选条件,但是在某些竞争不是非常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普通的本科生依然可以找到工作,只不过待遇可能并没有想象中好。 但相比于面临多一次巨大的考试压力,我想这个方案或许更适合「大多数」。 我们每个人都想活得轻松自在,学习没有考试压力,工作朝九晚五,奈何现实不允许,我们只能继续努力,让我们国家跻身于发达国家,然后让其他国家的人「卷」。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