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来自网络|西大创意写作中心
路迟迟
大家能在这儿一起交流,肯定是对写作有兴趣,对讲故事有兴趣。那么,有一个问题就应运而生,一部作品中的故事从何而来?故事是怎样在作家心里产生的。我们可以这样说,一部文学作品,即便它不算是纯粹的谎言,那也一定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任何故事的根源都是制造这些故事的作家的经验。而任何虚构的源泉都是一个作家经过的生活内容。当然,这并不意味一部虚构作品完全可以看作是作家的伪装的传记。只是说,任何虚构的文学作品中,即便是那些想象最为瑰丽、最为张扬、最为不羁、最为自由的部分中,我们都可以牵引出一个出发点,一个核心的种子,这个出发点,这个种子是与作家大量的生活经验根深蒂固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论断,那就是任何虚构作品都是由想象力和写作技术在某些事实、人物和环境的基础上完成的
特别强调上面这一点,是为了说明经验在写作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经验是写作的基石,任何虚构文学,它最本质的细节和逻辑一定源于一个作家的经验。比如,曹雪芹早年经历之于《红楼梦》、福克纳美国南方生活经历之于“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还有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商州、苏童的江南小镇、阿来的藏地。再比如鲁迅,他的大部分小说都取材于少年时在鲁镇的见闻。由此,经验在写作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可能这样说,有些朋友就会陷入这样一个疑问,我没什么经验啊!我也没什么经历,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和值得一提的大事。我是不是就没得写了呢?显然,这种想法将经验狭窄化了。我们知道,文学史上有这样两类作家,一类是像沈从文、海明威、罗尔德·达尔这样的作家,一生中跌宕起伏、经历丰富。沈从文14岁就投身行伍,在湖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地带浪迹,又生活在湘西这样一个充满着神秘和想象的地方,所以当他后来从事写作的时候,他就有很多素材。像海明威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罗尔德·达尔在非洲探过险、二战中做过飞行员、还当过特务。这些作家往往经历奇特、阅历丰富。但是还有另外一类作家,像霍桑、卡夫卡、普鲁斯特。这样的作家基本没什么超出常人的经历,他们的经历只会比常人少,不会多。卡夫卡,一个普通的保险公司小职员,每天朝九晚五地上班,下班后去写作。普鲁斯特自由多病、患有严重的哮喘、常年卧病在床。霍桑,自幼丧父、性格孤僻,对社会毫无兴趣、一生中大部分时间过着一种隐居的生活。但这不影响他们写出像《变形记》、《追忆逝水年华》、《红字》这样伟大的作品。
这样,就又有一个问题,既然像卡夫卡、像普鲁斯特、像霍桑这样没有多少经历的作家能够写出伟大的作品。是否就可以推翻前面的结论,说明经验在写作中不重要了呢?当然不是,恰恰相反。这更加证明了经验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迫切地需要给经验下个定义。这样,所有的疑问就都归结在一个问题上,什么是经验?什么是文学的经验?
本雅明是这样认为的,他以为经验和讲故事密切相关:“什么叫经验:总是年长者把它们传给年轻人。简而言之——借助年龄的权威——用谚语;絮叨着,讲故事;是在壁炉前,悠悠地讲给儿子听,有时讲的是其他国家的故事。”
本雅明认为的经验是在生活实际中,人们从那些已经发生的历史和现实事件中吸取的教训。经验与知识有关,二者常常存在于不同群体的人们的交流中。可以是知识和技能。
那么,什么是文学的经验。窃以为,在文学中,经验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可以是你的亲生经历,你的感受,你的心路历程,只要你能够将它们从你的记忆中剥离出来,自成体系,并赋予意义,它就是你文学的经验。
大家注意,为什么要在这里强调能够将你的亲身经历、你的感受、你的心路历程,并且你能够将它们从你的记忆中剥离出来、自成体系?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这样去理解,一般而言,你此刻正在经历的生活很难进入你的写作,很难写出精品。比如你正在上大学,你说你要写一个大学的作品,八成要废。因为这段生活你正在经历,你无法将它们从你的记忆中剥离出来,更别说去赋予意义,去审视。一般而言,能够进入你写作的经验,一定是与你此刻正在经历的生活有一段距离的。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动用的基本是童年或少年时的经验。比如莫言,他在北京生活也几十年了,但他的写作依然是高密东北乡,像《蛙》、《生死疲劳》、《檀香刑》、《天堂蒜薹之歌》、《红高粱》等。
第二个问题:经验如何进入写作?
大家都明白,今天是一个经验贬值的时代,包括成长经历、感受、心路历程,大家何其相似。大多数的经历是相仿的,从出生、到上幼儿园、上小学、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学、读研、读博、结婚生子、逐渐老去。大家基本一样。没有多大出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经历这块,咱们不比其他人更有优势。而在感受、思维、心路历程这方面,大多数人也基本同质,你会发现,不是大家想的有多么不同,而是大家想的惊人的雷同。这方面的原因,我们暂且不谈。但是,在感受、思维、思想、想象、认识等方面拥有异于常人的经验,是我们写作要突围的领域。因为,你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它的主要部分是不取决于你的,它关乎社会的变革、时代的更替,和我们个人的努力并不大,而且也没有必要。比如,你觉得没有好作品,写不出好作品,是因为这个时代太安逸了、太平静了,要有几次大的风波,最好是发生几场战争,就会有好作品,就能写出好的作品。对于有这样想法的人,应该打120,直接拉到精神病院去。永远不缺乏素材,缺的是新意的角度。
因此,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的文学偶像,应该是像霍桑、卡夫卡、普鲁斯特这样的作家,而不是像沈从文、海明威这样的作家。
具体而言,经验如何介入写作。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说一下。我有个朋友,他说他听来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觉得可以写出来,肯定是个好小说,但是这个故事里的人物、环境,他是陌生的,他没经历过,他不知道如何下笔,不知道该怎样去写。我给他的建议是,让他把这个故事移植到他熟悉的环境。故事没变,只是变个舞台。比如你是农村的,你可以将这个故事放到你所在的村里这个环境中去写,如果你是城里的,你可以移植到你所在的小区里这个空间去写。总之,就是放到自己熟悉的那个环境中。
下面这个是我去年十一月份写的一篇小说。我先给大家讲一下写作的过程。在18年8月份的时候,我在图书馆看《凤凰周刊》时看见这件事情的报道,就是6·20庆阳女生跳楼事件,庆阳一所中学的女学生被班主任骚扰,导致患上了抑郁症,最终在当地一个百货大楼的8层跳楼自杀了。当时看完之后,那是八月份,天还很闷热,但我感觉很阴郁,很愤怒。包括调查过程当中的那些推诿扯皮。
这个事件我慢慢地觉得可以写个小说。但问题是怎样去写,我没有这个女孩的心路历程,也没去过这个地方,这个时候怎样去写,就是动用自己的经验,去感受,去类比。我们虽然没有再这个女孩身边待过,虽然没有目睹这一幕,但是我们有在学校生活的经验,有在人群中生活的感受、体会。所以,在写这个小说时,我给这个女孩虚构了异于常人的身世,由爷爷带大,母亲是个很软弱的人,还给这个女孩设置了一个好朋友,由他写了匿名信,讲这件事的真相捅了出去。在这篇小说写作中,基本动用的还是我在农村、在学校、在人群中当中的一些些经验和感受。
第三个问题,怎样获取经验。
对于这个问题,大家也许也有困惑,经验不是经历过了就有吗,怎么还需要获取了。经验是需要去挖掘的,我们的大部分经验还是被遮蔽的,是潜藏在你的记忆中,没有被发现的。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你读某个作家、或者某部作品时,突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受,还是我小时候后的事了,我也有这样感受,还是我小时候的事了,我也有这种感受和体会。这就是你被隐藏掉的那部分经验。我读《百年孤独》和《午夜之子》,以及《鳄鱼街》的时候,很有共鸣,因为我的家乡也流传着这样亦奇亦幻的传奇故事,这就是被遮蔽掉的经验。但是如果你没有读到这种小说或者日后没有类似的机遇,那你的这部分经验可能就会被永远地遮蔽了。所以,经验的挖掘和获取是需要一定的机遇的。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让我们有可能获取这部分经验了。
引入他者。
为什么在获取经验的过程中,需要引入他者。这是因为,他者的介入,可以加速唤醒那些我们尚在沉睡的还没有被我们认识到的经验。他者在唤醒经验的过程中起到了一个参照对比的作用。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这个世界上只有男性,你就不会知道自己是男性,也不会意识到有性别之分这回事,你会想当然地觉得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这样,而且你对自己的认识也会流于表面,你认识不到自己更深层面的东西。但如果有一天你看见了女性,一个和你身体构造不一样的人类,你才会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另样的存在,你才会发现自己与他者的不同,你才会了解自己的身体,才会发现自己有什么,才会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个性。
“在于经验和他者的关系中。”
在文学写作中,当作家从自己生活的环境中抽离出来时,他的这段经历才会成为他写作的经验。具体的经验和能进入文学的经验是不一样的,如果说具体的经验是靠近实际生活的话,那进入文学的经验是要与实际对应的生活保持一定距离的。因此,在唤醒经验的过程中,他者的介入必不可少。他者的介入不仅不会干扰自身经验的发掘,反而有利于促进发掘自己的经验。因此,在日常生活积累中,可以多读一些外国的书籍,读一些不是自己专业领域的材料,读一些于自己相对陌生的东西。在这种对照比较中,发现自身那些个性的、鲜活的经验。
注:部分观点参考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给青年小说家的信》,再次致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