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996479/ff1db1b06989fd9a.jpg)
说句老实话,以为自己已经自我疗愈的很好,所以本没有打算上这个课,但是在上周的读书会上,讨论到自己被孩子面对困难时无休止的哭泣折磨时,突然被点醒,一定是还有一个情绪记忆没有被照顾到,要不为什么孩子一哭,就受不了,不管表面上如何努力平静,但内心简直波涛翻滚,所以孩子无法感受到接纳。
第一堂课上,自告奋勇体验活动,就是想活得更通透一点。老师问我在“毫无价值”和“争强好胜,永远都不好”之间,什么是你接纳的原点? 想了半天,还说着哽咽了“我觉得,心态平和,能接受好也能接受不好就是原点。但是自己经常做不到,还是在不断努力的想做到更好,想证明自己,所以不放过自己,搞得很忙很累,结果自己没有精力做好又没有顾到孩子,两头在拉扯。” 老师很平静给予回复说:这就是原点,这就是要接纳的那个原点,这也就是自己。“我就是那个想要做好,很忙很急的人。”
听完后,突然被击中,原来还是不够接纳自己,每次以为接纳了自我,每次又发现原来“这”也是自我。这就是探索的惊喜吧。体验后,感觉内心又平静了许多。
回到孩子这个问题上,发现自己就是一个无法接受软弱的人,我也不必隐瞒自己,这样才不会在跟孩子的沟通中始终有讨好的成分,就不会有无助感。
第二,孩子的崩溃其实是来自我对她的不信任感,我总是在以近乎完美的要求在要求孩子,每次读英语,只要错了一个,我就会不停的纠正她,她就非常挫败。我对待错误的方式有问题,我不是要培养一个完美的孩子,孩子不可能永远不犯错,而是要让她具备犯错后依然能站起来的勇气。相比之下,那个小错误其实并不重要,她总会发现自己的错误,比起挫伤她的勇气,这个错误其实是微不足道的。
今天在孩子读英语又崩溃时,我突然意识到第二点,我开始停止纠正她,现在并不是最好的时机。现在是需要放大她优点的时候。
分享一句课上对鼓励的一句诠释“在任何时刻,不带评判、比较、“应该”、“必须”的事情,都是鼓励。
这不是必须纠正的时候,也不是她应该不哭的时候,没有什么应该和必须,这可能就是女儿她自己,我也可以不把这个行为看成软弱,而是她努力证明自己的时候,只是需要我更多的耐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