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的人,我常常分为两个类型:一个是偶像,一个是榜样。
两者的差异是:偶像是用来崇拜的,榜样是用来学习的。
还在念书的时候,我特别崇拜王菲,将她试为偶像,是完美的、不可触及的,像神一样的存在,是我穷尽所有也无法抵达的美好。
偶像就像一张漂亮的海报,挂在床头,看一眼就精神抖擞,看两眼就心生欢喜,看三眼就直接花痴。更多的是感官的享受,不会产生任何链接的冲动。
而榜样是比偶像更真实的存在。
就像我们身边的某个学霸,我们知道他很牛,但同时更清楚他有多拼,我们在他身上看到另一种人生的打开方式。于是,我们开始学着用他的方式,跟着他的节奏,一步一步往前走。
我们可能没有办法做到跟他完全一样,但他的存在可以让我们在失落的时候看到希望,在膨胀的时候保持谦卑。
榜样就像一座灯塔,用一束清亮的光,让我们在茫然四顾中找到方向,引导我们往一个更好的方向去努力,去变成更好的自己。
身边有很多“榜样”,在各自的领域都厉害得不像话,于是往往都会想要去模仿。
他写文章那么厉害,我也要学写
她演讲很有感染力,我也要学演讲
他做菜那么厉害,我也要学下厨
她练出了马甲线,我也要去健身
模仿高手,相当于找了一个好老师,有时候是可以加速成长的。
只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如果不加思考的模仿,那是很有可能走了弯路还不自知,陷入了:“我不行一定是我不够努力”的思维怪圈里。
我就不擅长即兴演讲和讲段子,因为生性谨慎反应慢,如果跟着极富感染力、特别会讲故事的高手学,早晚得崩溃;我的精力明显不如很多销售高手丰沛,恢复速度也慢,如果四处刷脸做活动,多任务并行,早晚也得崩溃。
相比之下,我更享受一个人静静思考的时光,享受用码字的方式理清自己的思路,享受把细节一个一个填进计划里的成就感,享受按照计划逐项推进的规律感。
后来我想明白了,学习榜样的某种具体“技能”,不如学习让他们变得厉害的某些“品质”,然后让这些品质,帮助我在擅长的技能领域,做得更好。
能被我放入“榜样”阵营的人,一般拥有“快速决断、目标导向、抓大放小”这三个品质,背后其实反映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不在和目标无关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一旦决定了的事情就倾尽全力。
就拿微信个人品牌打造这件事情来说,很多优秀的微信个人品牌打造的好的,都是非常有计划地在运营,什么时候发,发什么样的内容更好,每天发几条合适,怎么去推广吸粉。看起来他们好像一天到晚都泡在微信上,无所事事,实际上只是用了碎片化时间集中处理而已。
因为,微信只是他们建立个人品牌、打造影响力的一个渠道,是工作规划里的一部分。所以,他们目标明确,计划清晰,很容易就从海量信息里筛选出自己需要的内容,毫不犹豫、高效直达。
而普通人真的是泡在微信上,不停的刷刷刷,既没有重点,又没有目标,纯属浪费时间。
想到这一点,让我感受到“榜样”的作用,就不再限于是:“技能教练”,而是“思维教练”。
做饭做得好的人很多,但是能从做饭这件事里找到商业机会,并且成功开辟事业新方向的人并不多。
写文章写得好的人更多,但是能靠写文章月入几十上百万的,好像也就那么几个。
真的只是技不如人吗?
我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
“那谁现在可厉害了,事业做的风生水起”
“有啥了不起,他写的文章我也能写”
……
那你怎么不开始写呢?
成长的边界,并不是取决于技能的熟练程度,而是取决于思维的高度。很多时候,不是做不到,是想不到,或者说,是懒得去想到。
井底之蛙,有可能不是生来就在这个局促的小地方,而是用思维的惰性,给自己造了个高高的井壁罢了。
下次再看到一个很厉害的人,我们把他纳入“榜样”准备向他学习之前,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他是怎么考虑问题的”
“我是如何考虑问题的”
“我和他的差距在哪里”
然后,我们将会少走很多弯路。
真正变的厉害,除了模仿厉害的人的方式,最大的价值就更是,把自己从思维惰性的深井里揪出来,看到这个世界比头顶上那片天空要辽阔得多,我们还能有很多很多新的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