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礼
君子的种种思想品德需要行之于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这便是礼。由礼构成仪式便是礼仪。
精神需要赋形,人格需要可感,君子需要姿态,这不仅仅是一个从里到外的过程,也能产生从外到里的反馈。那就是说,当外形一旦建立,长期身体力行又可以反过来加固精神,提升人格。
君子的品德需要传播,但在古代传播渠道稀少,文本教育缺乏,最有效传播途径就是君子本身的行为方式,那些让人一看就懂并产生彼此尊重的行为方式就是礼仪。礼仪是君子们身体力行的传播品德的主要渠道。
正因为这样,历代君子没有不讲究礼仪的。
普普通通的人有礼在身就显出高贵,这种高贵既尊敬人,又传染人。正如左传所说:
君子贵其身,而后能及人,是以有礼。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
把礼比喻成一个人站立起来的躯干,这种说法很有文学性,扩而大之,左传还进一步认为,当你变成一种集体仪式,也有可能成为一个邦国的躯干。
礼,国之干也。
当然这是只讲大事,君子之道中的礼仪大多是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这种行为规范主要出自两种态度,一是敬,二是让。
先说敬。孟子说“有礼者敬人”,墨子说“礼,敬也。”一个有理的君子需要表达对他人的尊敬,敬是高看他人一眼,而不是西方式的平视。
中国几千年都受困于家庭伦理和官场伦理,到今天仍然如此,所以习惯于把恭敬的态度交付给长辈亲友、上级官员,但是这里所说的君子之行并不是家族伦理和官场伦理的附属品,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一个君子如果对偶然相遇的陌生人也表示出尊敬,那么这种尊敬也就独具价值。
在这里互敬成为一种互惠关系,双向流动,公共空间的无限魅力也由此而生。
这种互惠关系孟子说得最明白,“敬人者,人恒敬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