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非暴力沟通》第二拆

《非暴力沟通》第二拆

作者: 浪尖飞翔 | 来源:发表于2018-01-09 23:38 被阅读0次

沟通力主题拆书营——《非暴力沟通》第二拆


《非暴力沟通》第二拆

今天拆解的拆页来自原书的第二章第18-19页,来看看沟通过程中另一个常见的评判现象——比较,以及它的应对方法。


《非暴力沟通》第二拆

R-阅读原文
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作者丹•格林伯格诙谐地揭示了比较对我们的影响。他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他给初学者介绍了几个练习。第一个练习是,根据当代媒体的标准,展示完美男人或完美女人真人尺寸的全身照。他建议读者先量好自己的身体尺寸,然后与照片上的美女或帅哥的尺寸做比较,并用心体会差别。

这个练习实现了它的承诺:在比较时,我们开始觉得自己活得很惨。此时,我们的心情极为低落。可是,翻到下一页,我们发现,第一个练习仅是热身运动。既然形体美不是特别重要,格林伯格现在请我们比较要紧的事情:成就。他从电话簿中随机挑出几个人让读者进行比较。他声称他看到的第一个名字是大音乐家莫扎特。格林伯格列出莫扎特能说的语言以及他在少年时期的主要作品。他接着建议读者想想他们现在的成就,然后和莫扎特十二岁时的成就做比较,并用心体会差别。

【I】用自己的话复述
在本段中,《非暴力沟通》的作者引用格林伯格所列举的案例,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硬要和人比较,只能会让自己过得很惨。且通过几个练习来进行论证这一观点。(1)和帅哥美女比身材;(2)与知名人物比成就。很显然,这就是一种自我找虐,结局当然是不言而喻的。
读到这里,我隐约感知到,作者似乎在传达一种概念:这种自我找虐的感觉,必然是不好受的,自己的不好受,传递给他人的也将是一种冷暴力。而这种冷暴力正是来自于比较、评判,来自于主观印象。
有时候,它会导致我们的认知偏见。而这种认知偏见,正是我们的大脑启动了系统1(快思考)的自动感知模式(详见《思考,快与慢》),进而传递的行为、言行等可能会给他人的是一种暴力的沟通。
而如何应对比较评判这样的形式呢?本书作者两次强调了“用心体会差别”,这也即告知我们很有必要启动系统2(慢思考),进行综合分析,理性决策后,再下结论。或许,这样可以弥补些认知偏差导致的错,进而在与人沟通过程中,不采用主观评价,避免非暴力沟通。
(PS:我有个困惑,想咨询下本片段的拆书家,对于本片段的摘取,是不是不完整呀?读起来感觉和“沟通”有些偏离,且摘录的原文片段文中看不出“比较”这种评判现象的应对方法)

【A1】联系经验
(1)认知方面:我个人深刻的感受到了近来好长一段时间所出现的深深的认知焦虑感,一方面有来自身边朋友,通过自己的积累势能,获得跃迁后,知识变现获得的成就感,再看看自己,只是陷入一种低效能式的伪学习状态,微课、罗辑思维课等等各种各样的课买了一大堆,心急火燎的,却又没有怎么深入学,学习了半天,也就只是获得了些启发感,然后之后就没有然后了。越困顿越学习,越学习越焦虑,陷入了一种怪圈。
(2)与人沟通方面:有时候,其实心理上知道怎么可以沟通得更好,而面对某一个或者某几个人之后,总是有种不可名状的感觉,沟通起来也总是会出现冷暴力现象,不怼一下对方,感觉不舒畅。比如说在讨论某个问题时,我说的凭啥没道理呀,你说的才没道理呢,说了半天也没说到点上,一顿瞎指挥。这就是运用了比较评判的这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导致沟通出现不畅的现象。

【A2】规划应用
(1)通过近来读《思考,快与慢》,让自己认识到一些问题,先让自己尝试着静下来,思考下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深层次的逻辑,而不是慌忙火急的陷入事件本身。如何做对自己会更有效。尝试着做MVP ,逐渐走出低效能状态。
(2)在沟通方面,先让自己能静下心来认真倾听,探知对方的未尽之言,未达之意,然后,换位思考,他这样说的原因何在,对我是否有启发,可以有哪些改进的地方。换种表达方式,你的关注点是一二三,你看我理解的对么?尝试着这些小改变,我想应该会带给自己不一样的收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非暴力沟通》第二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qln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