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rdered for being different》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据说基本还原了事情的始末。故事里的主角Sophie和Rob因为异于他人的哥特打扮而惨遭群殴,最终Sophie死Rob重伤。这起伤害案的起因就只是因为“看不顺眼”“异于常人”,而类似的案件每年都有,英国甚至在去年发生了七万余起仇恨案。
起因:哥特装扮。
百度了一下哥特式着装。
哥特式着装并没有统一的制式设计,主要元素包括黑色、深色的衣服、银饰、黑发、红发或浅色的金发、苍白的皮肤、黑色的唇膏和眼影等等。
电影画报里的Sophie和Rob就是典型的哥特式装扮,红黑相间的脏辫,苍白的皮肤,厚重的眼影,深色的衣服,唇上的多个金属环和钉。从打扮上来说,确实非常非主流,喜欢的人可能会欣赏,不喜欢的人大概敬而远之。这种装扮充斥着一种暗黑禁忌般的生人勿近气息,他们通过这种不被普遍大众所接受的装扮将自己与外界隔离,给自己营造了一个囚牢般的空间,让自己能够在有限的空间里尽情享受自己所爱的一切。
Sophie和Rob的相遇相爱就是同类抱团取暖的最好诠释。因为不被理解,所以始终活在自己的囚牢里,终于遇到了和自己同样的伙伴,满心欢喜,互相邀请对方踏入自己的世界,他们在一起构筑了一个属于他们的囚牢。
撇开外表打扮不谈,Sophie爱哈利波特,Rob爱画画,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普通人爱好。没有灵魂出窍,没有吸血鬼蛰伏,没有暗夜行凶,他为了她深夜等候在书店只为去买打折的哈利波特,他说她是天使所以在她的后背描画天使的翅膀,她为他念哈利波特的内容,她鼓励他正视自己的不同勇敢地走出去面对别人,他们真的就只是普通人而已。
对,他们给自己画了一个牢,但偶尔还是想出去放个风,甚至渴望结交更多的朋友。每个人活着都或多或少追求那份认同感,可能我们在追求能力认同追求地位认同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而他们仅仅渴望别人能够认同他们的装扮。
可是,Sophie最终因这份哥特式装扮而死。
施暴者:两个未成年孩子。
我们现在听到的关于孩子们最多的话大概就是“这些孩子们都是怎么了”。从层出不穷的未成年人犯罪事件来看,他们的世界观尚在构筑,很多是非黑白界限都很模糊,而对很多事的评判也毫无概念。就2007年8月Sophie遇袭这件事来说,本来是Sophie和Rob与人为善想交朋友的初衷,演变成了一群未成年人对哥特风看不顺眼就上手的暴力事件,要深究为什么,并没有确切的答案。
这些孩子们身上有着无形的囚牢,让他们只能看得见自己想看见的事物接受自己想接受的事物,让他们的世界里只有膨胀的自我,和被他们踩在脚底下的他我。一旦这个囚牢空间遇到他我来犯,领地意识就会迅速启动逼迫他我就范。他们需要的是在他们的世界里享受自我的至高无上和他我的顶礼膜拜。因为心理还不够成熟不能自如地控制情绪,所以强迫他人臣服的手段就变成了暴力和伤害。更甚者,他们的世界里,就是通过暴力和伤害来满足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完成对于这个世界的探索。
如果受害者的囚牢是为了保护独特外表下纯净的心,那么施暴者的囚牢是为了掩盖平庸外表下暴戾的情绪。地球不是以你为中心而旋转,你要接受你不是世界中心的事实。而即使再被边缘化再怎么微不足道,都是独立的个体完整的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施暴者除了两个主犯,还有一群从犯。
这些孩子们最初是被怂恿被挑唆,后来是出于害怕的心理被迫选择站队,不可否认这是从众心理作祟,但是他们从的是他们认为的“强者”。虽然不甚赞同“以暴制暴”的手段,但如果足够强能够做到以暴制暴,可能伤害就会降低很多。Sophie们固然特立独行,却有着敏感脆弱的内心和不堪一击的攻击力,前者让他们在面对流言蜚语时无法真正做到心无旁骛,所以宁可躲在自己的囚牢里眼不见为净,后者让他们在暴力事件中无法自保,最终一个精神失常一个命丧黄泉(真实版本里的Rob虽然幸存却依靠药物维持着生命)。
你无法指责这些孩子们的“从众”行为,因为他们首先需要自保,才能够换取时间或者空隙去救别人。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以一敌百的战斗力,贸然选择弱者站队只会让自己完全暴露在危险中从而更加刺激施暴者的情绪。
我们每个人的世界就像一个个独立的囚牢,我们都被囚禁其中而不自知。如果能够走出自己的囚牢,请睁开眼睛好好感受它最真实的模样。如果不能,请尊重隔壁的囚徒,众生平等,我们应该尊重生命里的百媚千红。
Sophie用生命去求这份认同,想必生者也会不吝给予吧。
愿逝者安息,生者铭记。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