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佳节刚刚过去,“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在这个时候格外思念家中双亲。那个时候,没有便捷的通讯工具,相思与挂念就收进一封封薄薄的家书里。
1512年,阳明先生四十一岁,当时在京任职,父亲龙山公在浙江绍兴老家。龙山公一生勤于政务,年过花甲,依然心挂国事家事,阳明先生很是惦记父亲和家人,于是,他给父亲写下这样一封书信:
上大人书(节选)
(正德七年)
01
杭州差人至,备询大人起居游览之乐,不胜喜慰。伏惟大人年近古稀,自宜安闲愉怪,放意林泉,木斋、雪湖词老,时往一访;稽山、鉴湖诸处,将出一游;洗脱世垢,摄养天和;上以增祖母之寿,下以垂子孙之福。
阳明先生说,我从家乡来的人那里知道,您最近寄情于山水之间,游览了家乡附近的很多名胜古迹,心情舒畅,身体也十分健康。知道您身心状况俱佳,孩儿心中十分欣喜。
儿行千里,心里最惦记的就是父母是不是心情愉悦,是不是身体健康。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阳明先生的父亲王华,虽然已经年近七十,但是仍然恭恭敬敬地侍奉百岁的老母亲,被世人称赞。这样的家风,对先生的成长影响巨大。
02
河南贼稍平,然隐伏者尚难测;山东势亦少减,而刘七竟未能获;四川诸江西虽亦时有捷报,而起者亦复不少;至于粮饷之不继,马疋之乏绝,边军之日疲,流氓之愈困,殆有不可胜言者。而庙堂之上,固已晏然,有坐享太平之乐,自是而后,将益轻祸患,愈肆盘游,妖孽并兴,馋谄日甚,有识者复何所望乎!
阳明先生的父亲王华曾经高中状元,在朝为官数十载,正德二年(1507年)的时候退休回家养老。虽然致仕在家,阳明先生知道龙山公心里依然记挂着国事,于是,阳明先生在家书中也向父亲谈及了近期的国家大事。一是,告诉父亲,自己最近在忙什么,二是,抚慰父亲对国事的牵挂。
身为人臣,为人子,尽忠与尽孝,在阳明先生那儿分不开。阳明先生说,各地不断爆发叛乱,朝廷忙于应付,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看到这样的状况,真是让人焦急万分。但是朝廷当中的一些当权者,却是“坐享太平之乐”“益轻祸患”,阳明先生对这样的情势深感痛心,更不免得为国家安危担忧。父子连心,想来龙山公最能明白儿子的心。
03
今年造册,田业之下瘠者,亲戚之寄托者,惟例从刊省,拒绝之为佳。时事如此,为子孙计者,但当遗之以安,田业鲜少,为累终寡耳。
阳明先生想起家中产业,向父亲提出了劝告。
阳明先生劝告父亲把不必要的田产都拒绝掉,不贪求田产之多,反而对子孙有利。先生在这里讲了一句很重要的话——为子孙计者,但当遗之以安。今天我们常常想为自己的子孙后代多去留点财产、留点地位,但是却不明白这些名与利,最终反而让子孙受累受害。
《素书》当中讲“绝嗜禁欲,所以除累”,一个人占有的外物越多,自己也就被外物占有了,累和各种烦恼困苦也就随之而来。真正为子孙好,应当让他们能够处于更好的生命状态,也就是阳明先生说的“为子孙计者,但当遗之以安。”所以子孙“为累终寡”,不会为名利所累,没有名利上的烦恼。
04
九弟所患,不审近日如何?身体若未壮健,诵读亦且宜缓,须遣之从黄司舆游,得清心寡欲,将来不失为纯良之士,亦何必务求官爵之荣哉!
阳明先生在之前得知了弟弟身体有恙,特地在信中问候。
阳明先生他对父亲说,如果九弟的病还没有痊愈,读书的事就先缓一缓,希望他能先跟着自己的朋友一起学习。他对弟弟提出了期望:得清心寡欲,将来不失为纯良之士,亦何必务求官爵之荣哉!
阳明先生对弟弟的期望是他能做一个心灵品质高的人,不必一定要追寻官爵的殊荣。这就是阳明先生对弟弟的大爱。
05
守文、守章,亦宜为择道德之师,文学且不必作,只涵咏讲明为要。男观近世人家子弟之不能大有成就,皆由父兄之所以教之者陋而望之者浅。人来,说守文质性甚异,不可以小就待之也。
长兄如父,紧接着,阳明先生又谈到了另外两个弟弟的教育问题。先生说道,现在一个人不能取得大成就,和父亲、兄长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如果父兄的教育太过粗陋、对小辈的期望太低,无疑就限制了小辈的成长空间。
所以,先生希望父亲先不要着急教两个弟弟文章词赋,更重要的是找一个心灵品质层面高的老师来引导他们;也要给他们更高的期许,帮助他们树立更加高大的志向。
今天,我们往往认为孩子的教育学得越多越好,却忽视了对孩子心上的教育,本末倒置;或者希望他们能简简单单度过一生,但是对孩子的期许太低,也就限制了孩子成长的空间,难以树立大志,难以成就大事。
在这封家书当中,我们看到阳明先生为人子、为人臣、为人兄的责任与担当。阳明先生曾讲: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在这封家书中,更能看到先生那颗“纯乎天理之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