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了,然后像编好的程序一样做下面的事:找个稳定的工作,可能是老师、医生或公务员,开始挣钱了,然后他们结婚了,生活简直棒极了。他们买房买车生孩子,甜蜜的负担就来了,他们需要大量的钱。这对幸福的夫妇开始更加努力的工作,升职加薪,然后二胎出生了,他们需要换更大的房子。于是他们加倍努力工作,收入也确实上升了,但是支出更多,他们赚很多钱却不知道钱用在了哪里。他们开始买理财产品,可是他们又需要为孩子教育和退休存钱了。然后他们劝孩子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找个稳定的工作。
如果以后谁建议我娃“努力读书,考上大学,找个稳定的好工作,我一定呵呵他一脸。
就在昨天我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努力读书,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然而就在昨天晚上,出于某种莫名的情愫,我开始读了早已载到kindle中的“穷爸爸富爸爸”。
假如你开始接触理财,穷爸爸富爸爸一定是书单上的第一本书。昨晚只是读完序言部分就足以让我激动不已,因为他实在是撼动了我三十年来的思维习惯。
我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好好读书,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我相信所有和我一样出身在普通家庭的孩子从小听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来自于我们的父母和长辈。他们出生于50-60年代,经历了特殊的时期,我们毫不怀疑地按照他们的指示长大,却忘了我们生长的环境和他们大不相同。
我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但是到现在我依然不知道缴了几险几金;我有几张信用卡,按时还款从不拖欠,但我依然不清楚账单日的含义,不清楚我今天的消费什么时候还款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我每月缴纳房贷,你问我房贷利率怎么算目前我还了多少本金多少利息,sorry,我不知道,我只会按时还款。
据我观察,我身边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样对这些切身相关的财务知识茫然无知。我们只知道按时还款,不要拖欠银行。但是银行绝不是慈善家,我们有没有可能少给银行缴纳利息,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诚然,我只要每月按时还款就行,管那么多干什么?然而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动的时代,会消费远远比会储蓄重要,开源远远比节流重要,了解一些与我们切身利益关的财务知识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我的好友L女士国内top2大学博士毕业,在某知名高校工作,老公是同学,某500强企业高管。如今刚过30的她,东部沿海一线城市2套房产,一个健康聪明的娃,刚刚晋升副高职称。多么令人羡慕啊!
昨天我刚见过她,万年不变的发型,永远都是那一套冲锋衣,典型的女学霸形象。我们聊工作聊孩子聊生活。她说话永远都是急匆匆的,仿佛被无形的东西追赶着。我理解她的匆忙,她就像一个转动的陀螺,一旦停下来生活就会垮掉,房贷养老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压迫着她。
怎么办呢?
升职加薪。于是她拼命上课争取拿更多奖金,老公为了高工资只能长期在外地从而两地分居。
然而这是个死循环。老公去了外地虽然工资多了但是孩子没人看呀,怎么办把老家的父母接过来,然后房子不够住了,怎么办再买一套吧,父母来了催着生二胎,自己也觉得生活好像稳定了,那就生吧,然后又是一系列开支,如此往复永无尽头,就像温水中的青蛙一样。
这就是典型的老鼠赛跑游戏。
我的父母一辈子除了银行不相信任何理财产品。我的朋友房贷过万却依然不晓得房贷的还款方式。
我们并非真的很穷,但我们永远感觉自己很穷。
究其原因,在于我们从来没有认真地审视“钱”这个事物。
几乎没有人敢在公开场合谈论对钱的渴望,也几乎没有人能在内心深处否认对钱的渴望。
这就是绝大数人扭曲的金钱观。我们从小的教育中从来没有认真地教过关于钱的任何知识,我们只能从父母那里偷偷地学到些微对钱的认知,然后我们认为钱是肮脏的万恶之源。
为什么我们不敢承认对钱的真实感受,究其原因在于对钱的认知或者说消费是出于情感而非理智。我们让欲望和贪婪控制思想,赚钱越多花的越多,害怕没钱的恐惧支配了我们的生活。
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休无止的欲望。欲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我们更加激情地工作赚钱,但是如果你不能控制它那么必然会被它吞噬。
我的父母如此,我的朋友如此,我自己又何尝不是。我敢说绝大部分人都是如此生活,就像文头所讲的那段话一样。
然而我们给孩子的建议依然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找个稳定的工作。现在我还没想明白要给我孩子未来的建议,但我想一定不是找个稳定工作。
简宝玉30天日更打卡第5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