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源《观念的不同与心灵的和谐》节选
当我和老四提出这个建议时,他说我总是被外物所移,心是定的,环境是不会干扰你的,不能总因为外物来影响自己的心情,不能活在情绪之中。
有人说空间对人的情绪有极强的感染力,脏乱的房间,会让整个空间流满惰性,被卷入这种惰情的洪流中的人自然也会被传染。你所居住的房间正是你自身的折射,你的人生其实就像你的房间。
老四对这些理论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无益人心的炒作理论。具体的生活里,哪个家庭不是被很多东西充满着?看看当年季羡林和很多老一辈学者的家里,全被书籍堵着,行走有时候也有点难,难道他们都懒惰了,他们的人生就因此有问题了?都是具体问题具体看待。
有的人喜欢空一点,觉得这样舒适,那就这样舒适去;有的人喜欢家里东西多一点,心里自在。各安其好,这才是最好的。居家,没有绝对的理论。整理东西没问题,但不要受那些理论的影响,心理也不要被那些理论暗示而产生“不如何如何(如所谓的“断舍离”)就会不舒服”的念头。这样就好。
家里东西的多少与一个人的心情、心胸、健康、成就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因为我做不到心能转物,我需要自律的生活,所以我认同前面的说法。人是要有所控制,不为物累,让生活陷入不良的循环。很多东西占据了人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如果家里的东西很清简,能够一目了然,也不错。
有时候人和人之间没能达成共识,是认知有差异,想法的不同也是极其自然的。我希望我能如老四那样想,不为外物所移,但清爽利落的家,我也很向往。
老四也希望家里干净整洁,但根本不为家里物件的多少烦恼,而是乐在其中。
没有对和错,只有适合不适合,只要自己感觉舒服,什么样的环境都好。
居住环境好,自然令人心旷神怡,不过不为外物所动,好的环境欣然享受,不好的环境也能安之乐之,这是境界。
大家都在断舍离,陈全林老师的见地,总是时时刻刻传递着一种更透彻的清醒,自然而精准地演绎着“批判性思维”的精妙。
只是我们常常连自己也看不清,家里乱,到底是因为自己懒,还是因为我们要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更多的更重要和优先的事情中去。
以后我跟永远埋怨家里又乱又杂的老汪吵架,也更理直气壮了,事实上,以目前家里的条件,我已经做得非常出色了,我已经觉得,我的才华至少被家务耽误了三分之一。。。
2021-02-0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