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上学期间
虽然我也是正规硕士毕业,可我读过的书很少,尤其是上学的时候。我算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应试环境成长的只读考试会考的书的孩子,上学期间剩余时间我从不读书,一般会踢足球,打实况,总之我想不起来读书,因为在学校读书感觉已经很辛苦了,我连洪宗礼选编的老师要求读的课外读物都不读,我连四大名著都还没有读过,除了入选教材的几篇文章。
这是我身边人的常态,因为很难想象把读书当负担的人会喜欢读书。为此,我付出了较重的代价,我高考语文不及格,是所有学科中最差的一门,其实平时也还好。甚至我初中小学语文还好得很呢,所以到了高中,我会把语文当成休闲课,在课堂剪指甲,说小话。
记得高中也流行过一段读课外书,有同学读韩寒的《三重门》,还有很多人传阅的省略号较多的“毛书”,我也凑热闹的看过高中生涯唯一的一本课外书《茶花女》,基本上是上课时间看完的。
之前读过一些微型小说和意林杂志等等,初中小学几乎也没有读过什么课外书,唯一的一套书是《十万个为什么》,那是我小学三年级语文老师送给我的。那时我成绩挺好的,班级前列,还在班级读过我的作文。那套书我现在都找不到了,甚是可惜。以前确实不谈什么培养阅读什么的,家里也没有什么书。
上了大学,感觉彻底解放了。不过随着年龄的在增加,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看到有人去图书馆借书,我也去借了几本。整个大学4年,应该读完的有10本左右,印象最深刻的是郭敬明的几本,《梦里花落知多少》、《1995-2005夏至末》,总之读的都是小书,不过那段时间感觉自己的文笔都好了,特别擅长景色描写下的心理活动。
下铺的兄弟考研,我也随了大流,读研3年,基本上没有读书,那时才有了自己的第一台PC,有了一些QQ空间、校内网、小木虫论坛上的阅读。纸质版的书读的很少,那时去图书馆也是去借一些专业书籍完成作业,不过那时把喜欢的百家讲坛看了个遍,易中天、于丹、康振、王立群、纪连海,讲的真是好。那时在宿舍听到最多的就是ding的声音,迅雷下载完成的声音。
二、工作后
工作了,我慢慢开始读书了。印象比较深的一本是《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加上我看《罗辑思维》、《晓说》,那段时间对我的影响极大。我感觉我的世界观才被打开,因为以前确实比较狭隘。
工作之后,我开始不断买书,初期的几本印象比较深刻,吴晓波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把高晓松的书都看了,还有罗辑思维推荐的一些书,我在想工作后读书增加的原因是什么。有了工资?还有就是受一些自媒体的影响。
后来,我成了罗辑思维铁杆会员,一年送我12本书,每月送一本,不过那12本,是最难看的书,我真看不下去。
我记得我看的第一本家庭教育的书,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当时我还没有孩子。第一次觉得好孩子是好父母教出来的。然后买了一本《教育,让人成为人》,开启了我的教育生涯。这个阶段,我大概一年读十本书左右,我读书比较慢,还容易走神,不过我还是喜欢读,读完有成就感,确实里面的内容也比较精彩。
随着自媒体的兴起,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的阅读量越来越大了,每年买的书也越来越多。
重点讲一些重要的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村上春树的《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村上先生33岁开始跑步写作,而我当时读那本书时恰好33岁,后来事实证明我确实也是从33岁成为了跑者,只不过写作没有坚持下来,只不过偶尔写一些。
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让我知道避开人生三大坑,瞎操心、凑热闹和随大流,《论语》里面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终身成长》给我们成长型思维的启发,让我们勇于挑战,《无限游戏》让我们对于万事享受其过程,乐在其中 。《思考快与慢》让我知道系统1和系统2,知道我们需要摆脱自动驾驶。如何摆脱,这需要《刻意练习》,在《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时,我们会达到《心流》的状态,我们学习了《可复制的领导力》,给团队《赋能》,在困难时间,我们通过《反脆弱》、《坚毅》,《意志力》,摆脱《幸福的陷阱》、《能力陷阱》,我们通过《掌控习惯》《跑步圣经》开始运动,我们学习《行为设计学》打造峰终定律,我们读《正面管教》、《不吼不叫》、《和孩子一起终身成长》,《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等,学会如何爱孩子和正面影响孩子,我吗读《达芬奇传》、《爱因斯坦传》知道了好奇心和自驱力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读《寻人不遇》、《禅的行囊》,让我们在书中展开美妙的旅行,我们读了先秦哲学了解了古人的智慧……
最终我们知道《活法》,并且学会《活好》自己的人生,升级了自己的认知。
以上只是部分书籍,我只是通过书名简单粗暴的串了串。书籍给我带来的帮助很大,提升智慧、远离低俗、减少烦恼、带来乐趣,获得意义……
总的来说,我上学期间读的书很少,后来我读书越来越多,逐步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就像跑步一样,这些爱好是有复利的,最终不需要坚持。
让我们一起读书吧,不仅只在世界读书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