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唐代 .贺知章《回乡偶书》
在懵懂的少年时代,我阅读贺知章《回乡偶书》的诗句,只能略懂诗中思乡的情怀。
对诗人那份关于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却不能很好体会,但这首诗却从此深深留在心中。
当我离乡已久,日渐思念家乡,偶尔回乡发现了家乡的变迁,便渐渐地读懂了诗中的更深含义了。
我的老家,是个依山傍海的美丽村庄。
村子的西北边翠峦叠嶂,东边连接广袤的东海,银滩碧海,风光旖旎。
我在这村里,度过了快乐而又青涩的少年。
关于家乡,我不知道它的年龄,但村里那座古老的祠堂,以及村上几口甘甜的古井告诉我,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
这些古井,圆月形井口,花岗岩铺面,弧圆形围墙。造型简素,没有更多的雕琢,摒弃世相浮华,古朴悠然。
站在古井边,目触浸溢弥漫的泉水,顿感安然素净。
井墙上幽幽的青苔,默默地见证着岁月的更迭,村子的变迁。
古井清泉,夏凉冬热。它滋润着我,养育了我,伴随着我的成长。
春天,古井上温泉氲氤,带走了冬天的阴沉寒冷。我常常往井里打水,挑回家里储存在大水缸里供日常饮用,或挑到附近的田地浇洒菜苗。
炎炎夏日,村民白天忙于劳作。只有夕阳西下,胭脂花悄然开放时,古井才是最热闹的时段。人们或用井水洗涤海上抓捕回来的海产品,或用凉水冲檫身体,消去劳动后的倦意。
而顽皮的小伙伴们,从海边回来时,往往径直奔向村边那口少有人来的古井,偷偷爬入井里,泡个痛快。
中秋晚上,石榴飘香,一轮明月挂在古井上空,小伙伴们乐滋滋地围坐在古井边,期盼看到“月华”,带来好运。
到了冬天,飘扬的木麻黄枯叶带来丝丝寒意,洒落在古井边。但是,古井里的泉水温热宜人,人们忙着冲洗从田地挖回的地瓜,然后加工成地瓜米或者地瓜片。
临近春节,古井上热闹非凡,妇女们忙绿清洗衣物与过年将用的家具物什。
由于有家人的过年归来,她们特别的开心,清脆的谈笑声掺和着洗刷声,飘荡在古井的上空。
刚工作时,因为交通不便,我很少回乡。在城里看不到古井,有时拧开水龙头,看到汩汩流淌的自来水,就会思念起家乡古井的甘泉,心头便涌上一股淡淡的乡愁。
每当我踏上故乡的土地,吸饮到古井的泉水时,就觉着身心舒服多了。
近年来,随着开放开发的推进,家乡的交通便利多了,我回老家的次数也多了。但是,在每次匆忙忙行程中,慢慢觉得家乡越来越不像我记忆中的家乡了。
国庆节期间,我回了趟老家。
许是对曾经作为村上小学的那栋祠堂的眷念,特地再次观顾这栋建于明末清初的古老祠堂。
那日中午,阳光明媚。我伫立祠堂前,发现原先祠堂旁边“哗哗”流淌的小溪,日渐干涸。
祠堂对面的那口古井,以及周边的田地已经不在,呈现眼前的是一栋充满现代气息的电影院,旁边则建有庄严肃穆的基督教堂,以及近年来应运而生的民宿旅馆。
跨入已经翻新过的祠堂,发现祠堂内原先刻有精美图案的脊梁木材构件,已经被石材水泥柱取代。许多老人或在闲聊、或在玩着棋牌。
昔日的教室不见,琅琅的读书声不再......
家乡的古井改革开放以来,老家确实变化很大。
原先用石块铺就的村间小道,已经变成了水泥路,家家户户装上了自来水。
昔日街道上的供销社、打铁铺、理发店、粮店等不复存在。那时的小诊所,已改建成了乡镇中心卫生院。
虽然那些斑斓的石厝、沧桑的木麻黄树,还守望在岁月的风雨中。
但是,那几口承载我幼年欢乐的古井,由于后来村上青壮年的纷纷外出谋生,变得冷清寂寥,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热闹。
或许,再过若干年,随着城乡建设的推进,村庄与城市融成一体。
但是,我希望村庄的建设还是又有自身的特色,保留着原生态的美。
这样,让从小背井离乡、久居城里的人们,偶尔回到故乡,能够享受到远离城市喧嚣,体验返璞自然的宁静生活,从而找回乡愁与童年的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