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褒不贬,欲扬亦扬 -
人要刻意追求个性吗?
个性的起始,应当是真实的自己。
人本有个性,可往往没有完整地看见。却又会致力于外求“个性”。
如果谈及追求个性,是在讨论个性该不该追求,还是应该讨论什么是个性?个性是一个有所争议的词,当它被讨论是否应该刻意追求的时候,你意识中的个性,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你看到的个性,是什么个性
个性被提及,会不会联想到这样一些形容词?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博眼球、有性格、特别、浮夸、另类、突兀、酷、帅、出众、独特、自我、独立·······
青春期时,很容易去一味地追求个性,这其中会有一种宣泄的因素,也有一些叛逆的因素,本质上是因为心智不成熟,但这也是那个年纪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里的个性,是一种表面的个性,甚至是一种贬义的个性。很多中学生和大学生,会以一些“特别”的服装来彰显个性,但是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当中就会发现,本人和着装是不洽和的,那些衣服在他们的身上显得特别不和谐。
而你也会发现,他们追求的个性,往往有一种趋同性,当他们聚合在一起时,就会看到,彼此之间,都是相似的“个性”装束。这就是他们所谓的个性。
然而另外一些人,无论是特别的装束,还是简单的装束,都能窥见他的个性。举止投足,都以个性形神相俱······个性并不是简单的外在表征,是内在的真实自我,以及沉淀出来的外显。个性,能够被人们看见,可更重要的是,它是能够被感受到,能够被感染。
个性不是特意地简单浮于表面,不需要依靠外在的东西来表达。它本来是一种如实的表达,你的个性是什么,你就有什么个性,它是自在的,不需要声扬。个性并非特意为之,而是自然呈现。
体制社会中,有所丧失的个性
“现代性一方面使个性本身独立,另一方面又使这种个性湮没于体制化的社会中,从而丧失个性。”
从西美尔的话,可以看出,社会进步让每一个个体的独立性更受重视,然而社会环境并不鼓励个体个性化。连同教育也是模式化输出,一致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流程,都在以塑模的方式培养孩子,直到大家都以相似的价值观,拥有了相似的追求······
一直以来,我们都不被倡导做自己,也不被倡导个性。真正去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个性的人,很少也很难得。我们仿如工厂流水线上的机械化产品,毫无个性可言,甚至大家的人生,都如同炮制。
受到如此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有所意识的人才会去认识自己,懂得重视自己的独特性。因为认识自己,才真正地理解个性,因为理解个性,才会乐于做自己,而不是盲从与模仿。理解个性的人,知道做自己的意义。
个性与做自己的关系
只有真实做自己的人,才有真正的个性可言。
个性,首先一定是个体身上的品性。如果一个人无法做自己,那么,他就没有属于自己的真实个性,他的外在表现和行为模式,只是属于受环境影响的表型,并不是源于自己所塑造的。
只有做自己,才有来自于本来自己的天赋神性,它并不是有多高尚的品性,却是一个人唯一的独特,唯一能够是你自己的特性。
很多人会对做自己这件事有所误解,它被偏颇于过度自我化、一意孤行等感情色彩,甚至导致有前辈发文说害怕年轻人说要做自己。其实,做自己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是只顾于成全自己而不顾及于其他,不是循于自私的自我成长。做自己不是默守于自己,受囿于自己。
做自己,是了解自己,释放自己的个性,尽可能地为自己寻求发展,并尽可能地为自己承担。做自己,是为了自己的更完整,更完整地重视自己,更完整地发展自我的个性潜能。
个性应该是长出来的
个性,就好比成长,个性应该是长出来的。
个性,不是多出来的东西,而应该是属于自己的东西。
当我们在谈论需不需要刻意去追求个性的时候,我认为,答案已经不言自明了,个性无法追求,个性只能由自己长出来。刻意追求的个性,一定是模仿而来的,这在一个人的身上,就是多出来的东西了。
多出来的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只会造成不和谐,并不会让一个人更好。何况这并不是由你温润而来的,它不会在你的身上持续下来,一定会消失。
其实,真正能够让人感受到个性的东西,不仅仅是那一点点不同,不是跨越寻常之外的那一部分,不是你所能看到的个性的边边角角,个性不应该是局部视觉感受,而是整体的一种领会的感受。
个性,终究是一种自然和谐的东西。身、心,形、神、体是一致的,这是一种整体的美好的神会与体认。
个性,其实是一个中义词,不褒不贬,它是如实描述一个人自己。当个性得到完整地发展,它的真实,才会令个性具有更多的褒义。
个性,是关于一个人真实完整的自我。这才是值得追求的。
在文字里获得力量的我,希望透过文字赋力量予你
所有的相遇,都因你而来
在这里,见你所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