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孩子

作者: 御风99 | 来源:发表于2022-08-11 20:32 被阅读0次

    最近,经常在和家长探讨孩子的学习问题。我一直觉得,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应该由家长去控制,去计划。一旦这样做,情况就会变成家长是主导,孩子是被动接受。就是俗话说的,是给家长学习的。

    我们小时候学习,老师经常用的办法是“填”,因为那个时候我们接触的东西少,老师家长就是权威。但现在孩子平时接触的东西太多,懂的也多,再用填的方法去学习,有点不好用了。

    现在,有一种上课方法叫“翻转”,大概意思是,老师变为学生,学生变成老师,这样“翻转”过来,学生不再是被动地一方,强调了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方法,很多学校都在提倡,提高了孩子的思考能力和主动去学习的探索能力。

    心理学里有一个词叫做目的性颤抖,就是当你对某一件事过于重视,过于看重结果,心里就会紧张,而一紧张,结局往往事与愿违。

    一旦眼里只盯着那个目的,越盯着就会越“颤抖”,会发慌,会失去控制,那事情多半是不能成功的。那怎么办?只有放下那个“目的”,忘了那个目标,专注于当下的每一件事,做好每一个题,背好每一段话,就离目标越来越近了。这就是所谓的重视过程,过程更为重要。

    这和运动员比赛时候一样,如果总去想要得奖牌,那肯定会离奖牌越来越远。教练此时就会告诉运动员,要专注于每一个细节,注意力在过程中,不在终点,就会忘记所有的东西,自然就忘了紧张。过于重视结果,那节奏就会乱,动作会变形,甚至呼吸都会改变,所以,稍微松弛又有点紧张的状态,才是最好的状态。过于松弛,就会没有力量,过于紧张,就会乱了节奏。这个度要好好把握。

    所以,家长如果总去盯着那个结果,孩子也会去跟着一起盯着结果,这就会产生目的性颤抖,身体的力气都用在了那个目的,浪费了很多能量,效果肯定不会好。

    我看到过很多人小时候学习很好,大了反而过早地放弃了学习。还有的初中成绩前茅,高中就不爱学习了。还有的考上了很好的大学,可毕业都很困难。这大多是早年学习生活留下的问题。

    还有,昨天看到一个词——格局。我觉得孩子的成长是漫长的过程,人生也是长长的马拉松,不能只看着眼前的成绩,性格、秉性、韧性、兴趣爱好等这些软的力量才是真正影响人生的。如果孩子也只盯着成绩,那格局就小了,他们的心就放不下别的星辰大海了。

    以前我看到一个数据,在初级教育阶段,小学、初中、高中这12年里,总共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比例为1:3:30,也就是说小学阶段所学习的知识其实才占小初高知识的3%左右。

    这么一看,这个阶段如果每天都用来学习,是不是很不值得,是不是得好好玩才最好。如果这个阶段疲累了,没有兴趣了,以后的路更不容易走。

    学习是很快乐的事情,孩子此时这个阶段就是探索新事物的时候,这是人类初始阶段的本能。不要把学习看得太远离日常了,它就是和呼吸一样,随时都在生活日常中啊。

    有很多家长害怕孩子被淘汰,不能读高中了。我觉得读中专也可以接受啊。大学每年毕业的人那么多。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走一条路啊。我觉得,不管做什么,只要是孩子的兴趣所在就很好,做什么都做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极致就值得鼓励。

    我知道一个女孩,她初中毕业就去学化妆了,专门研究化古妆,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她经常给电视剧里的演员化妆。我觉得,这就特别好啊。我甚至觉得这比一些虚的职业要有用得多。

    这么一看,是不是焦虑就少很多了。不是只有一条路可以选。更没有必要去提前焦虑。专注好当下的具体的每一件事,柳暗花明也说不定啊。也许马上就开了窍,学习成绩就开始好起来了,路就越走越宽呢。

    所以,学习的问题,就和人生的题目一样,好有好的解答法,不好也有不好的解法,兴趣所在就是最好的。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总之,相信孩子吧!还是要相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qsz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