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同学说,她有一个梦想:希望给留守儿童和老人多一点温暖。
外公今年81岁,共6个子女。从2010年外婆去世,一直独自留守在老家偌大的三层高的、崭新的房子里。
在妈妈口中得知,外公的经历像是一个传奇:
7、8岁年少丧父,寄宿在兄长家里,不堪欺凌,倔强的外公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出门流浪一直到几百里外的小镇,投靠据说当时在打铁的表兄。在表兄的打铁铺学徒,似乎也并未受到表兄表嫂的太好的待见。不太清楚后来因为什么原因,被善良的外婆妈妈收留。直到后来长大后,外曾祖母做主把外婆许配给外公。
目不识丁的外公靠做生意拉扯一家大小,据说相对于其他家庭,那时候他们的生活水平比别人都好。开始是做厂长,后来是卖早餐,后来开打铁铺子,再后来年纪大些就一直卖农用工具,直到去年80岁,真的拉不动自己的货车,才真正退休。
初中高中一直在外公家住宿,那时的日子很简单,简单到似乎没有太多回忆的东西。
只记得外公一直是那个在忙碌,闲不下来的人。如今,八十多岁的年纪,仍在家里种田,种菜。
上大学之后到现在工作六七年,几乎平均一年才回家一次。每回一次,都感觉外公又苍老了许多,清瘦清瘦的。心疼又无可奈何。曾经如大树般坚毅的男人,如今真的老了。
家里的传统都是养儿防老,自己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子子孙孙。前两年70多岁的外公帮两个舅舅盖起来三层的大房子。房子虽然盖起来了,可是一年到头基本上只有自己一个人空守。
这两年途中回去过两次,乡下小镇里的年轻人越来越越少,大白天也是冷冷清清。每次有人回去,想必外公内心都是很高兴的。但这份高兴只能维持非常短暂的时间,更多的是一个人留守的寂寞和无奈。每天的日子单调地重复着:一碗菜吃三四天,生病了无人照顾,寂寞了没人讲话。
我很少给外公打电话,更多时候是不敢打。因为每次简单的问候,常常能感受到电话那头的孤单冷清,而自己却无法改变什么。
我时常想,人忙忙碌碌一辈子,到底是为了什么?
许同学的爷爷奶奶,现在已经80多岁,弯腰驼背,牙齿稀零。同样是育了5个子女,却一直是老两口留守老家几十年。所有的子女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十几二十年。从孙辈七八岁到他们都已而立成家生子,仍然两个老人独守老家。每年,可以享受家庭温暖,享受天伦之乐的时间只有年底和正月的十来天。
前半生为了家庭生计而活,后小半生为照顾孙辈而活,现在为盼着每年年底的大团聚而活….
堂哥的曾外婆,一个独自生活几十年的老太太。记忆里,在我七八岁的时候 她就开始住在镇里的敬老院。几十年来,一直靠打零工、捡破烂维持生计。偶尔路过小镇街上看到她孤寂的身影,觉得很凄凉。也只能尽绵薄之力给她一些帮助,虽然她并不知道我是谁。一个人生活到90多岁,后来走不动了,再也无法下床,一个人在敬老院里孤独老去。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她是活活饿死敬老院冰冷的床上的。有时候觉得人心真的险恶,明明有能力去尽到自己的孝义,却选择漠然逃避。每每想到这,感觉内心很难过。人对于生命越来越失去敬畏之心,对生死越来越淡漠。
我知道,在中国的各个角落有无数这样的留守老人(还有儿童),他们从年头就开始盼着年尾,然后又开始了另一轮新的期盼,年复一年,只为这两个字:团聚。
时代越来越好,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挣的钱也越来越多。可是,人的很多思想和行为都倒退了。孝道在人们心中丧失,内心变得越来越冷漠。人们心安理得的在享受自己的逍遥,却忘了曾经撑起整个家的,现在已经垂老的那亲人的苟且。
希望人们不是仅只懂得把孝义挂嘴边且絮叨着身不由己的无奈,而是趁亲人还在的时候,多陪陪他吃几顿温热的饭,聊聊家常,给予他家的温暖和关爱。
每个人都会老去,你如何对待你的父母,有一天你终将体会他所经历的一切。
愿每个人都珍惜与亲人团聚的机会。而非在机会不再时,后悔莫及。
珍惜,感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