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556552/8a97def1c4a4bf21.jpg)
我上四年级的时候,学校调来一个新老师。新老师姓于,名保平,那年也就是二十多岁的年纪,中等身材,家住在离我们村三里路远的小付村。
于保平老师是师范毕业,属于科班出身。几十年前农村孩子多,几乎每个村都有小学,每个小学又有五个年级,两个老师。老师一般一个是吃商品粮的公办老师,另一个则是在自己村里找的文化程度高一些的民办或代课老师。
我们村的学校在村后,五间平房隔成三段,东西各两间是教室,中间一间是办公室兼公办老师的厨房餐厅和卧室,土坯房,内外抹了掺了麦秸的黄泥,由于土质碱性大,墙上不时有灰土落下来。
两个老师的分工明确,于老师教三个年级,三四五,在西边教室;另一个民办老师教一二年级,在东边教室。
现在的老师都是教一科,语文老师光教语文,数学老师只教数学,那个时候的小学老师都是全科教学,语文数学自然思品,就连体育和音乐也是他一个人教。在于老师之前有几位老师,体育和音乐从来都没有教过。自从于老师来了之后,每个星期不只是有体育和音乐课,就连美术课也加了进来。
于老师多才多艺,他喜欢跑步,唱歌,画画,在他的办公室兼卧室里,整日都支着一个画架,上面不断变换着各种风景或者是人物画像。他画的画逼真形象,栩栩如生。
农村人盖房子喜欢在院子里冲大门的地方砌一堵墙,上面画上花鸟虫鱼,叫影壁墙。就因为看到于老师在办公室里的画,村里人都知道他画画的好,谁家要是砌影壁墙,就请他给画画,每次他都是欣然前往。
于老师不光画画的好,歌唱的也好。他每星期都给我们上一节音乐课,教《在希望的田野上》《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等那个年代的歌,还教了我们一首他自己创作的歌曲,记得好像叫《月亮河》。他教我们唱歌时,脸上挂着笑,手里打着节拍,头一点一合地配合着,双脚也随着节奏有规律的点着地,神情投入,简直到了忘我的境界。
春天的时候他和我们一起做风筝,让我们从家里拿来细绳,竹篾,高粱秸等材料,用这些材料做成风筝的骨架,在白纸上涂上艳丽的色彩糊到骨架上,拴上长长的细绳,这样一只风筝就做好了。他带我们去空旷的麦田里放风筝,我们像飞出牢笼的小鸟,追着风筝跑啊跳啊,欢笑声传遍整个村子。
村里的大人们听到我们的笑声,又看到于老师带着我们在田野里疯,不免有些不乐意,妇人们在背后说于老师不好好教书,要把这些孩子耽误了之类的话。
但是于老师在我们村的那几年,每次乡中心校统考,于老师教的年级都名列前茅,在小升初的乡重点初中的录取名单中,我们学校也是录取分数和比例最高的学校。
那些在背后说于老师不务正业的村民都改了口风,夸奖起他的教学方法来,说别看这个老师整天领着孩子们玩,学习还真没落下。
可惜几年后于老师调去了乡中心小学,我们也上了初中,很少有时间再见面。但几十年过去,一说起我的老师,首先想到的,就是于老师。因为他在那个物质匮乏色彩单调的年代,给了我们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