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本章内容主要阐述了老子对治国理念的思考。国家应该如何治理?传承发扬道家思想的老子给出了四字答案:无为而治。
对于这四个字,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甚至还会觉得老子的思想有点消极,不适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但我理解的恰恰相反,“无为而治”本质上并不是说要统治者无所作为,而是要顺其自然地作为。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无为而治的典型案例。西汉初期,经过了长期动荡和楚汉争霸,社会凋敝、民生困苦,汉高祖刘邦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兵士“解甲归田”,政府“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使汉朝的农业生产得以逐渐恢复。后来,曹参任丞相时,对当时的法律制度不做任何改变,一切按照前丞相萧何制定的汉法去执行,留下了“萧规曹随”的历史佳话。据说,曹参任丞相期间,整日饮酒作乐,为何还会被称为贤相呢?对外界非议,曹参曾表示:如今的天下更适合休养生息,采用黄老之治,沿用先前的法令治理天下即可。
我想,这就是“无为而治”的最佳案例吧。无为而治的精髓,在“引导”两字。如今的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往往迷惑了人心,激起了人的贪婪和欲望,所以淳朴的民风才会一去不复返。同时,社会上衡量成功的标准往往是财富、权利、名利这些东西,所以给民众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所以,国家才会下大力气弘扬正能量,打压过度娱乐、游戏暴利、非法经营等一系列对民众产生不良引导的社会现象。
“无为而治”的理念其实也适用个人成长。一个人如果时常被外界刺激因素引诱,那么就会被这些东西牵着鼻子走,在忙忙碌碌一辈子后才幡然醒悟自己追求的是如此虚幻的东西。人要无为而治,必须时常内省,让心灵沉淀下来,去除杂质后找到自己的“本心”。
在思想上,清净又追寻本心;在行动中,努力又顺其自然。也许,这样走过的一生才更有意义一些!
网友评论